毛鉤綁製比例系列文章是筆者在2008年Josh隨想手札中的作品,在此應某位釣友的需求再度貼出

如果有些人覺得這篇打到臉,筆者只能說被我打臉是正常的,筆者在2000年點出台灣自詡毛鉤釣者犯的錯誤到2018仍然適用,是要怪我愛酸還是自承不用功沒有進化,顯然後者的成分要佔87%了;更甚者聽過有人發言:某某人讓台灣毛鉤界倒退20年的說法。那麼筆者就好奇了,平平是辛苦累積知識的人,為何要無私無價奉獻給一堆只想操魚的爛人? 有那個屁股怪人害哪裡倒退多少年。不如檢討自己有沒有認真學習過又無私貢獻過,讓台灣前進多少年。如果答案是沒有,甚至講倒退言論的人才是自己凹私房漁點中飽圖利的壞分子,那又有神馬立場講這種「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鬼話呢? 各位說是吧?

==============本文===============

Fly Tying Proportion-毛鉤綁製比例- 前言:
讀者是不是有過這種經驗:在論壇上看到某些才子創作的「雞毛撢子」若蟲感覺怪怪的,看到老手綁的墮「若」毛鉤卻覺得理所當然?平平是若蟲毛鉤,難道大師加持過的就不一樣?事實上,並不是小普羅用的材料便宜而不對勁,老手用了進口匈牙利鵪鶉毛當翅鞘就一百分;材料價格跟面子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比例失調跟顏色或擬態錯誤造成的「違合感」!

西式毛鉤開宗明義第一要義是「觀察自然」。筆者當然想問發表「雞毛撢子」若蟲的高手:您該不會沒實際或是認真觀察過水生昆蟲的外觀吧,怎麼會綁出頭胸這麼大的若蟲?討論毛鉤綁製時,首重「動態模擬」與「靜態模擬」 (這個左先生文章中已提到過,筆者就不重複了),水下的毛鉤的泳姿、泳態,水面毛鉤的反光、翅膀投影等,都是觸發魚類索餌反應的關鍵要素,屏除這些要素會大大降低就餌率,同時降低使用自己綁製的毛鉤樂趣。

「我綁的比較釣不到,不過釣到時的開心程度筆墨無法形容!」天才小釣手如是說,但是要是一直比較釣不到咧?一直催眠自己好開心嗎?這就見仁見智了。 (靠北我怎麼料事神準噹到10年後的某些人啊?)

SD

這是引用自Global Fly Fisher網頁的傳統鮭魚毛鉤,您要是肯點進去看就會發現毛鉤各部配方都有定稱、比例、規範,而且鉤子的型號及大小也是綁死的,因為這是數百年來洗鍊後的結果。

(原圖出處為 http://globalflyfisher.com/tiebetter/anatomies/salmonfly_anat.htm 連結似已經流失)

話說當一門毛鉤綁到釣者看了都覺得不對勁,每天在吃這些昆蟲的魚遇到上述「比例突兀的變種若蟲」難道不會嚇到?毛鉤綁製的第一個前提並不是「創造」而是「擬真」!釣者當然可以創造毛鉤,但是創造毛鉤要用來嚇魚還是用來釣魚是該在綁製前先三思的。 (靠北? 又噹到誰了? 哈)

這系列文章的重點在於討論毛鉤設計跟綁製上,動態、靜態模擬的幾個觀念與通則。您當然也可以完全略過這些題材不看,開開心心地把各式五金材料加在鉤子上,然後到水邊享受釣魚的樂趣。只是當路人或釣友問問題的時候別說您是在「玩毛鉤」,請說您是在「做Trial and Error- 勘誤實驗」,拜託拜託 &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