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 Tying Proportion-毛鉤綁製比例- 誰演誰像誰

認識毛鉤的模擬對象- 水生昆蟲

前陣子聽到某件趣聞,某次有人在溪邊遇上台灣毛鉤界的公認搞魚王,客套之下得以窺看大師毛鉤盒子中的款式做參考,詎料看完之後該人不是說謝謝,反而是爆了一句:「這些我都會啊,看過就知道怎麼綁」!!

這件在溪邊發生的事情並不是在搞魚王臉上三條線後就結束,而是在搞魚王一年後分享連續拉魚影片時私訊問了一次,影片隔了一年被第三方分享又去問了一次第三方。

這不禁讓人費疑猜到底這位「看到就懂」是真懂還假懂? 或是「看到就懂,懂了就忘」的太極拳最高境界了? 還是「為何你綁的釣得到我綁的釣不到,不問個三次誰知道是不是藏私」的小雞肛門思維了??

=====================本文如下=========================

要綁的毛鉤到底是什麼?長什麼樣子?各個組成用哪些材料可以模仿?材料用了之後會達到什麼效果。這幾個問題是在動手綁製前一定要先思考的。

事實上,在創新毛鉤中有橡皮筋作的毛毛蟲腳、絲襪做的蜉蝣亞成蟲螁殼、不織布做的石蠶蛾翅膀、壓克力做的石蠅背甲,這些材料筆者因為環保的考量並不是很愛,但是很多時候這些材料能達到的效果還真的逼真到讓看到的人想罵髒話。所以用料創意以模仿的「正確度」為優先考量,成本、小撇步、面子還請先收到一邊去。(咦? 2008文以古諷今啊!! )

而模仿正確度怎麼打分數?當然要跟自然界魚類真正吃的主要食物:「水生昆蟲」做比較。正不正,自然說了算!當您把毛鉤大小、顏色、泳姿都先放到一邊時,最起碼輪廓要是正確的!因為輪廓是魚在光影不明下,或是決策時間短促下,願意捕獲水生昆蟲的最底限。 既然知道觀察自然的重要性,我們應該踏出的第一步必然是了解模仿水生昆蟲的結構!當然了,筆者無意帶各位認識複眼、觸鬚、板狀鰓一堆有的沒有的,只是很直觀地邀請各位看看真正的水生昆蟲跟毛鉤設計間的關係在哪邊。

首先帶各位到筆者最愛利用的水生昆蟲網頁,美國的鱒魚瘋網頁偷幾張圖片來做說明: http://www.troutnut.com/

舉蜉蝣為例子,我們挑兩款常見的來做樣本:

第一款是Hex(Hexagenia),計量單位為原圖在螢幕上的顯像而非原始昆蟲大小

hax

第二款是通稱的Blue Wing Oliver (Baetidae)。

BWO

不知道在筆者用小畫家拙劣的加工後,您有沒有發現蜉蝣翅膀、前腿、軀體所展現出的比例幾乎接近1:1:1?雖然這個比例依品種有所不同,我們暫且將之視為通則。畢竟採樣對象代表多數~~~

 

接下來用相同的方法解析若蟲

同樣拿BWO為例子好了,頭胸跟腹部的比例是1:1,尾絲開45度長度約6公分,跟前肢從中心點開始算的長度也是六公分,一般腹部有9-11節。

BWON

這些令人驚訝的比例上的巧合,往往就是讓魚、讓釣者覺得「理所當然」,而「自創版」毛鉤讓人覺得整個不對勁的地方。生物學上有所謂的對稱理論跟黃金比例,相信各位多多少少都聽過,違反造物主的法則結果當然就是嚇跑眾生囉。 (在此加上往往兩字,因為隔了10年,筆者發現除了比例違和之外台灣很多人綁毛鉤根本是邏輯違和… 簡單兩個字講叫做:理盲)

在Darrel Martin的書中提到,仿小魚、蝦類、軟體動物之類的毛鉤因為強調游動感,以及模仿的生物種類跟差異性多,導致在綁製上比較沒有通則,且魚仍然會索餌,我想這就是時下小普羅特別愛這幾款毛鉤跟路亞的原因吧,活性高、發揮創意的空間十足。不過話說回來,當你有遲疑的時候,不妨做做水生昆蟲採樣,毛鉤的一切發想不外乎都是從自然學習來的,相信在多細心觀察自然界的魚餌長相之後,您會獲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