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投影拋投: 「大河戀」對西式毛鉤拋投技巧之影響-4
經由電影與原著的比較,探究保羅發明投影拋投的背景
片中主角在溪谷中的大石上站定腳步,以獨具韻味的律動揮動他長八尺半的竹製西式毛鉤竿,讓重量線在空中表現出毛鉤優雅軌跡的景致。當陽光穿透主角背後針葉林灑落點點光圈,映出馬尾線優雅的曲線,您不得不承認這不單單只是釣魚。誠然如麥克藺牧師(保羅之父)所認為﹕「一切美好事物,從鱒魚到永恆的救贖,皆來自神恩,神恩來自藝術,而藝術得來不易」。(To him, all good things – trout as well as eternal salvation – come by grace, and grace comes by art, and art does not come easy),身為一個長老教會的牧師與當地的有名釣者來說,毛鉤釣跟體現神的恩惠是同一件事情。他也為此信念不遺餘力地將對毛鉤的崇敬與精神成功地灌注在兩個兒子的身上。
舉個例子來看兩位主角的處境,如果您就學的國小有個嚴格的校長,而這位一板一眼的權威人士恰好是您的老爸,您也毫無選擇地得在那間國小待六年,其間所受到的關愛與照顧,各位讀者可以自行想像,筆者只有用嘿嘿嘿的三聲苦笑帶過。在這樣子的壓力下,小孩如果不像諾曼這般的乖乖牌,大概就會變成像保羅般判逆吧?身為90年代初期美國西北部小鎮的地方長老教會牧師,麥克藺兩兄弟的一言一行受到眾鄉親的注目,也因此牧師在自己的身教言教上樹立了嚴格的標準。事實上這位嚴父對幼子的教育方式未曾有絲毫放鬆。在電影中各位可以看到諾曼小時候被一再要求重新修改文章, 直到文章精簡到簡潔不帶一句廢話後,才能帶著弟弟出去玩。
麥克藺兩兄弟的釣魚教育與神學與文學教育佔生活中同等的重量。兩兄弟在自宅前的草皮上看著父親戴上毛鉤釣時專用的皮手套,聽父親講解毛鉤的基本拋投原理,並且在母親彈琴用的節拍器的「咑、咑、咑、咑」聲中學習標準的四拍子拋投節奏,也就是我們最常看到的拋投方式「正拋投」(Overhead Casting)。在較傳統及歐陸的拋投教法中,甚至會夾一本書或酒瓶在腋下,以確保拋投者的手肘不會做開放性的飄移。這樣的拋投方式被諾曼戲稱為「長老教派拋 投法」。事後諾曼曾在書中提到他寧願跟弟弟拎著釣竿到河邊做點小搞搞就好了,但麥克藺牧師在拋投技術這點上相當堅持,他的理由是﹕「拋投技術不成熟的人不該釣魚,以免讓被釣上的魚蒙羞」。(…, nobody who did not know how to fish would be allowed to disgrace a fish by catching him.) (注意牧師是用人格化的第三人稱him在說魚,不是用物格的it,)。就麥克藺牧師而言溪流、鱒魚、毛鉤都是上帝的恩澤,以不完美的方法釣魚等於是使上帝蒙羞,他不會接受自己及兒子做這種瀆神的行為。
在諾曼對父親的回憶中,父親的毛鉤拋投技術稱不上特別偉大,但深具特色且準確。他對毛鉤的態度與精神成功地啟發出兩位成功的毛鉤釣者與文字工作家﹕諾曼成為芝加哥大學的英語系教授;而保羅則成為當地人眾所周知的釣魚記者。但保羅的精神花在釣魚上遠多於工作或宗教. 他的兄長對他的態度形容如下﹕(保羅)早在年輕時就立下兩個志願﹕「光釣魚不工作,最少也要做不妨礙釣魚的工作」(to fish and not […]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