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拋投-Shadow Casting?

在布萊德彼特所飾角色「保羅」身歿後,至1992年勞勃瑞福執導拍攝「大河戀」之前,Shadow Casting並不實際存在於真實世界中。Shadow Casting只存在於諾曼.麥克藺所著的家族回憶錄;也就是1976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的同名小說『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中。

4_river-runs-through-it

大河戀電影劇照 麥克藺父子

這本原創稿也就是後來改編成電影「大河戀」的劇本。書中諾曼花了相當大的篇幅描述他摯愛的弟弟「保羅」是個如何完美的毛鉤釣手,但這段期間Shadow Casting只能以印刷的方式存在於生動的字裡行間。諾曼以相當文藝的角度形容這項絕藝,舉例如「光暈一般的」、「閃爍如燭光的」、「消失在潺潺溪流上升的水泡中」等詞藻廣泛地被使用。但這種寫法別說是各位,就連是筆者,甚至是國外的拋投專家也難以捉模Shadow Casting的究竟。

相信讀到這兒,反應較快的讀者會問:「諾曼.麥克藺本人總該看過Shadow Casting吧?問他不就得了﹖」可惜的是,諾曼本人雖然在晚年接受勞勃瑞福的提案,釋放出版權讓電影得以開始籌畫,卻不幸在「大河戀」開拍前兩年辭世,所以Shadow Casting並沒有看過的人為它背書,也因此為了發展出類似的毛鉤拋投法,必須由文字中加以推敲概要。幸運的是,書中文字仍然有跡可循:「保羅駐足在大黑足河中,水珠從他身上滴落,他使勁揮竿拋投,使毛鉤掠過水面但卻不曾落水,接著他後拋重量線,使之迴旋並在頭上畫出一道巨大的半弧,讓毛鉤再次低伸地劃過水面。重複數次這樣的行為後,再伴隨一次瞄準釣點的前拋投,將毛鉤投至釣點中」,就是這麼一段文字讓Shadow Casting重見天日。這一幕也就是各位最常在電影海報上見到的「大河戀」劇照!

Shadow Casting筆者在此譯為「投影拋法」。翻開英文字典,Shadow的名詞除了可以翻譯為影子、物體或繪畫色調較深處之外,更可翻成幻影或幽靈!聽起來是不是虛幻不可捉摸,且又難以言喻呢?在動詞的用法上,「shadow」可解釋為「投影在物體上」,筆者依此方向譯註。在此用法下較具代表性的複合字是shadow show或shadow play,即各位耳熟能詳卻未見得親身 體驗過的「皮影戲」。為了怕較年輕的讀者們沒聽過看過皮影戲,筆者略做說明如下:『皮影戲的表演是利用後方燈光的照射,藉著一面投影窗,將紙偶或皮偶影射在投影窗上,配合音樂口白樂曲來表演戲劇故事。自宋代以後至明清各朝皮影戲一直盛行,是相當具地方特色的表演藝術。』為何釣魚扯上皮影戲?這點尚請各位讀者耐心讀下去。

26908_414012603572_8311903_n

大河戀電影海報主視覺- 投影拋投

雖然會讓布萊德彼特的影迷失望,在此但還是先得必要的八卦一下!雖然在影碟的封面扉頁中提到布萊德彼特為了本片在比佛利山坡上勤練數週的拋投,但在片中揮舞西式毛鉤竿,展露出高超投影拋投技巧的並不是小布本人,而是將文字具體化在螢幕上呈現出來的西式毛鉤拋投高手傑生柏杰(Jason Borger)。筆者提出這一點並不是要洩偶像的氣,拍電影難免會用到替身,重點是讓畫面能有更精采的表現。

投影拋投是保羅的壓箱獨門,事實上諾曼曾在事後嘗試依樣畫葫蘆;筆者也推測許多看過「大河戀」電影的毛鉤釣友都跟筆者本人一樣,會技癢想來比畫個這麼兩下,不過相信大家最後的共識都是:「天才之所以被稱為天才, 往往是因為他們跟一般常人有著決定性的不同之處」!誠如諾曼所述:「每個高明的釣手,都會有他的獨門絕技,這是他人不可取代的…」 (…but then every fine fisherman has a few fancy stunts that work for him and for almost no one else.)再容筆者提醒,1930年代用的毛鉤竿可是竹製的,在輕量化及快速調上很難跟近代的碳纖維竿相提並論。筆者只能說,看完本篇您就能到河邊來這兩下,筆者一定掏腰包幫您申請「國家天才認證」!接下來要說明的,是投影拋投的基礎理論,以及之前為何要提到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