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 Tying Proportion-毛鉤綁製比例- 通則篇-3 濕毛鉤
濕毛鉤:
濕毛鉤可以視為近代若蟲的前身,但與其很清楚的說某個款式的濕毛鉤是針對某款若蟲、甚至是蛹、幼蟲在模仿,不如說濕毛鉤、不管是軟簑毛或是傳統型濕毛鉤都是模擬一種水生昆蟲泳姿的印象派,要特指只能說「類EMERGER動態設計」,而且是不加鉛的那種,因為其泳層幾乎都在近表層。
然而因為濕毛鉤的款式變化甚多,在此以經典的覆羽式濕毛鉤為代表性款式進行討論 (幹! 會不會有些高中沒辦法畢業的理盲又以為是[腹語]式之類的錯字…? )
參照覆羽式濕毛鉤與軟簑毛毛鉤的綁製通用比例如下 (同前文,嫌字小請點文首小圖放大)
軟簑毛毛鉤:
軟簑毛毛鉤設計在用料上,甚至連翅鞘、尾絲、腿這些要素都不予以考慮,但是這樣子「反科學?!」的設計卻因為「長期有效」成為毛鉤盒中不得不放一兩門的選擇?? (事實上,經過內米思的說明我們知道這些款式不全然這麼不科學,不過那又是另外的文章了)
小宋曾經提問的問題:軟趴趴軍團為何軀體有設計上長度的不同?根據考據,軀體佔1/4、1/2、3/4、1/1鉤柄的都有,理由卻是「蘇格蘭傳統」!相信看到這邊有人會拍案說:哈! 那還要比例做啥??
(迷: 言猶在耳啊~~ 「這些我都會啊,看過就知道怎麼綁」!! 那你為何要陸陸續續找不同的人追問了三次? 不就是不會嗎? 不就是不會嗎? 不就是不會嗎?)
(哈! 綁毛鉤確實可以不需要參考比例隨手抓根毛就綁啊,但是你綁的毛鉤就是不會浮! 還要到處去說這款一定要用助浮劑!! 明顯只有你綁的不會浮! 明顯只有你綁的要加助浮劑! 明顯只有你綁一直用快乾膠! )
其實道理不難推測,地區性的環境差異導致觸發魚咬餌的條件不同,模擬餌生物的對象不同,卻因為材料的缺乏及鉤款可以多樣模擬的關係,使得一款鉤子能夠多樣使用!! 這不代表你拿軀體長度一樣的濕毛鉤到蘇格蘭不同的地方用一樣操竿法就會中魚喔! 在理性推論下,軟簑毛毛鉤的設計可以跨門派、跨地區、跨比例判斷,不同軀體佔比的軟簑毛毛鉤可能表示具有類似泳速跟泳姿但軀體不同大小的水生昆蟲,露出的鉤身則做出反光的效果,但是在一款「意象表徵」為主的設計上,筆者無法下定論。總之,軟簑毛毛鉤設計本身已經夠簡化了,我們不必讓他更複雜。
原則與例外:
上述比例原則是通則,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這樣,在註解中也說到某幾個款式的頭、尾絲等部位可以採用標準型的比例、或可以依照自身的需要修正。
在近代,因為材料的選取跟擬真表現的取決,乾毛鉤的用料多寡跟部位比例多多少少會有點調整!所以當毛鉤的長相不那麼「天生自然好勻稱」時,在取笑對方的綁製技巧之前是該考量他的釣場、用料、跟目的性。
但是換個角度討論,目前檯面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款式都經過了最少數十年的考驗,達成其毛材長短份量、材質、比例之固定規範,所以為何市面上的毛鉤介紹都有其配方。其目的就是達到該款式設計的最佳化,所以也並不是一句創新就可以混過去的!
(好好笑! 2008的舊文放著又打到一個2018講不到30分鐘綁製卻能講錯50個地方的人的臉, 哈! )
寫到這,個人不禁浮出個疑問: 讀完這幾篇你知道鉤柄、鉤腹、鉤踵各是啥嗎? 如果不知道還能囫圇吞到現在,我會老實告訴你,毛鉤不適合你,快回火星去吧~
(迷: 知識分享>綁製材料>鉤子>鉤身構造就有說明啦… 不看一直問& 看不懂也不問,又玻璃心又不愛讀書,怎麼不羞愧啊?)
評論
需要 登入 才能張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