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 Tying Proportion-毛鉤綁製比例- 例外篇
原則與例外:(引用前文末段)
上述比例原則是通則,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這樣,某幾個款式的頭、尾絲、軀體等部位可以採用標準型的比例、或可以依照自身的需要修正。 (迷: 但也不代表可以亂改)
在近代,因為材料的選取跟擬真表現的取決,乾毛鉤的用料多寡跟部位比例多多少少會有點調整!所以當毛鉤的長相不那麼「天生自然好勻稱」時,在取笑對方的綁製技巧之前是該考量他的釣場、用料、跟目的性。
*但是我也沒打算讓這種嘴皮子亂屁開課還能通篇全錯還一直不知道在獰笑啥小的貨色好看啦~~
然而換個角度討論,目前檯面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款式都經過了最少數十年的考驗,達成其毛材長短份量、材質、比例之固定規範,所以為何市面上的毛鉤介紹都有其配方。其目的就是達到該款式設計的最佳化,所以也並不是一句創新就可以混過去的!
接下來討論不遵循比例的例外:
拿乾毛鉤來討論:標準型跟Catskill的外觀比較趨近自然水生昆蟲的水表投影,但是這款毛鉤到湍急的水流中馬上滅頂,沉到水中後的乾毛鉤在魚眼中看起來完全是「人造品」= 失敗!伍夫型、甚至是Renegade(如圖)這樣的一整撮毛雖然在靜水水域中完全被拿來嚇魚,在急流中卻變成理所當然的好選擇。
於是乎因應目的性跟材料所做的調整變得合理! 當毛用得多則比例要縮短,因為浮力顧到了重量卻太重,會造成水面姿態平衡的翻覆或是阻礙魚的索餌,反而在釣果上適得其反!
伍夫系列的尾絲長度是3/4鉤腹長,相較於其他乾毛鉤款示的1/1就是個例子。那我們不妨看看上一篇中真正的尾絲有多長? 換算起來大概兩倍鉤柄吧? 有這種材料可以達到兩倍長度又不會妨礙著鉤也不會突破表面張力造成毛鉤尾端插水翻船? 這就是不遵循自然比例的例外!
此外簑毛的幅寬也值得提出討論,舉乾毛鉤中的傳統型跟伍夫型還有Catskill為例子:既然簑毛的高度都在1~3/4鉤柄長,我們可以推論越多圈的簑毛帶來越高的浮力 (這當然有用料跟技巧的前提…)
- 傳統型簑毛的幅寬寬度3/4鉤腹
- 伍夫型換算約1/2鉤腹
- Catskill 1/4~3/4鉤腹
所以等號數的鉤子綁出的照表操課乾毛鉤浮力,比較起來 伍夫型 > 傳統型 = Catskill(厚度雖較少但簑毛品質要求高),這其實點出了這三款鉤子適用的水文環境在湍急層度上是不同的!! 如果再把CDC乾毛鉤考慮進來,讀者大概就可以了解筆者在鉤勒的是甚麼概要了吧? 毛鉤設計是跟水文相關的,絕對不是一廂情願綁了一款就能拋進水中希望魚姬魚妹會來瘋狂獻身!
如果把蜉蝣立姿腳尖的實際空間算下去, 可能傳統型(如圖)比較正確,但是因為浮力需求跟用料的不同,比例正確與否被浮力的需求犧牲了(或者我們中性一點說: 部份妥協了),所以在毛鉤的設計上為了目的可以且應該做比例上的調整。
同理可證,鉤子的重量也是個設計考慮的限制,還在用吸水天蠶絲前導線時、鍛冶能力也還沒能做出細緻的鉤子前,並沒有真正的「乾」毛鉤。起碼就設計跟想法來說有,但就「模仿成蟲」的目的來說壓根沒有:因為那個時代的乾毛鉤沒漂兩下就溺水了!證據是當年的假拋投據說研發中有一部份的意圖是將毛鉤甩乾!! (所以如果一直有人跟你屁說他拋投很怎樣怎樣的,理性想想魚在水中不在空中就可以知道該人不怎麼會釣魚…)
上述各種不按比例的意外原則幾乎泛用在當代各款毛鉤類型的綁製跟用料上,所以後續若有款式討論時筆者就不再強調 (其實是懶得考據…)。
結論:
釣者並不需要把這些表格上的比例視為金科玉律,但是因為這是許多人測試過的結果,筆者建議尊重這些比例跟原則的規範。
當你嘗試要綁一款「創新」乾毛鉤、若蟲毛鉤、濕毛鉤時,不妨綁後之後丟到水中看看它的泳姿、泳態,同時問問自己「這是我要的效果嗎?」再拿去溪邊測試。或許還是有人要堅持「啊~魚還不是都會咬?」「啊~我也沒有到都釣不到啊」
喵的好的點!( Fxcking Good Point…) 李前輩大師說過「水裡面總是有幾隻智商比較低的」在此呼籲只想釣魚其他一概開心就好的論調,那幾尾低智商的還請留給年幼的國民休閒開眼用!不常釣不代表就應該用被糟蹋過後的釣場,這種態度才叫做「人權」!你們口中的[會做人]實際上叫做[偽善]
評論
需要 登入 才能張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