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乾毛鉤的部份。包括F.M. Halford(弗雷德瑞克‧豪佛)、G. S. Marryat、 H. S. Hall等幾位著名釣手及Holland、Hammond、Currell and Chakley等幾位專家,將「浮水毛鉤」(Floating Fly)改進,發展成我們今天在用的「乾毛鉤」(Dry Fly)。
其中最應歸功於將其畢生精神致力於乾毛鉤發展的弗雷德瑞克‧豪佛,其廣泛的著作造成乾毛鉤的歷史地位,而其友人Marryat則默默貢獻於乾毛鉤樣式的發展,成為豪佛的堅實後盾。讓豪佛聲名卓著的原因在其致力於適用石灰地型河流(Chalk Stream)的決定版乾毛鉤系列,此外他隸屬於「完全模仿派」也有其加分效果。他持續地修正觀點,最後選出33款乾毛鉤樣式並刊載於其著作「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Dry Fly」中。豪佛最強調的是毛鉤顏色跟羽化昆蟲的完全相符,並花相當多的時間在比對他的人工製品跟他搜集到的標本。豪佛最受批評的是他的研究方法跟步驟,在現代毛鉤樣式中留下的「豪佛」版毛鉤幾稀。但豪佛的貢獻並不止於提供毛鉤款式。在1886年他嘗試將乾毛鉤釣法定義為:「對目標魚的自然攝食點投置最擬似自然水生昆蟲的毛鉤」,並設了下列五個條件:一、 尋獲捕食有翼水生昆蟲的對象魚。
二、 朝對象魚拋投在顏色跟尺寸都儘可能是最適的模仿毛鉤。
三、 讓毛鉤能自然漂浮並直立於水面。
四、 置餌輕柔並且以自然飄餌的狀態通過魚的視窗。
五、 上述四點須在目標魚尚未看見釣者及釣竿投影的前題前成立。
在石灰地型河流將乾毛鉤神格化是相當勇敢的做法,這個做法也成功了好一陣子,直到若蟲毛鉤釣者爭得一片天,取得若蟲應有的地位為止。
前一陣子看到網站上關於西式毛鉤選餌跟控餌的一些討論,個人也提出了部份對「正統」、「效率」、「正確」的想法跟意見,最近整理手中資料,偶然想起之前看過相關乾毛鉤發展的文章,在此跟各位釣友分享。敝人曾經寫道:「在1850年的乾毛鉤及假拋投的理論確定後,乾毛鉤成為正統,後世稱為Purist,濕毛鉤則成為外道,更別提若蟲毛鉤被視為異端打壓到死。但拜現代科技之賜,我們知道鱒魚80%的食源來自水面下,依正確性來說若蟲反而應該是主流…」云云。
其中的的「Purist」一字就是「純粹主義者」,也就是非乾毛鉤不釣的毛鉤釣手,不過話說回來,提出「若蟲毛鉤」的G.E.M. Skues跟「乾毛鉤之父」Frederic Halford兩人本為師徒關係,後來為了若蟲的使用,兩人竟勢成水火,還在當時毛鉤俱樂部的評議委員會中發表「用若蟲是不道德的」這種說法,估且不論所謂的「正統」、「效率」、「正確」等觀點,或許我們可以再度想想歷史是怎麼說的,來反省現代的毛鉤釣手應有的立場。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