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鴨臀絨石蛾成蟲到搖蚊成蟲
從鴨臀絨石蛾成蟲到搖蚊成蟲 海外釣游,除了有季節氣象難以掌控的風險外,另外就是水位、流速等變化了。也因此,前往海外釣由除了事前功課做的要多外,毛鉤種類、數量的準備自是不能小覷!同樣一條河、同樣一種魚,並且僅僅只是在百餘公尺的範圍內作釣,卻能因為水生昆蟲羽化的日周期差異,而必須頻頻觀察並選擇最合宜的樣式使用。 就像這次在蛇河的作釣經驗,早上10點半以前鮮有水生昆蟲羽化,也就看不到魚兒Rise,直到11點以後一隻隻蜉蝣飛出水面,緩流也頻頻看到石蛾在水面飛跳,這時鱒魚的攝食意願越來越強,於是乎拿出浮力佳又識別性好的#16鴨臀絨石蛾成蟲出手。 不過難的是,如何在紊亂的迴流帶中將毛鉤保持「自然飄浮」(Natural Drift),而不會刮出不自然的水紋,最終讓魚兒「信以為真」,才有機會請牠上岸。 即便是好點,也不可能釣之不盡。幾輪之後,加上中午的溫暖日照漸漸消逝,取而代之的主要水生昆蟲換成超小的搖蚊。別看這2~3mm的差距,對魚來說可是「顯而易見」,若是沒有識時務,那恐怕就只能乾望著水面一次次Rise的漣漪了。
毛鉤界的竹竿傳奇人物 艾佛列特.葛瑞森 (E.Garrison)-2
葛瑞森其人 說到竹製毛鉤竿,國外稍有資歷的釣者沒有不知道葛瑞森的;葛瑞森全名為艾德慕.艾佛列特.葛瑞森 (Edmund Everett Garrison 1883~1975),在取得結構及電機工程學位後,先後在飛機引擎公司跟鐵路局任職,在閒暇之餘則以高球為樂,並抽空在夏天時走訪凱特斯吉爾*山系的溪流毛鉤釣鱒。最早葛瑞森與六拼竹竿的邂逅,僅僅是為了搞懂如何製作並修正自己的高球桿;但1930年他因病住院後,卻意外有閒暇能發想如何將竹竿製程規格化,用在自己的毛鉤嗜好上。特別是天然材料-竹子的特質及他自己對拋投學理的認知,讓他一頭栽進手工製作毛鉤竹竿的世界。 (*Catskill Mountain,美國東岸獸毛乾毛鉤的重要發源地) 葛瑞森這場長病恰巧發生在大蕭條時期,遺憾的讓他失了鐵路局的工作,但是慶幸地讓毛鉤界撿到了瑰寶!從他1932贈給鐵路局友人的最早一根竹竿,首波經典212款問世、應約翰.亞登.奈特的邀請到紐約釣魚俱樂部開課準備的20組竿胚 (咦? 這麼巧也是20組啊?)、到最後因健康惡化在1975年逝世前未完成的最後兩根竿子,其一生中總完成竿數約為650多組,除某些年度因房租壓力不得不將產量衝到40組以上,葛瑞森的年均竿產量約在25組上下;數量不算多,但也因此物以稀貴,在目前的市場上葛瑞森的竿子最低接近10萬台幣,但在標售情況下經典款式可能喊破30萬台幣而且秒殺。 Garrison 206經典款 [caption…
毛鉤界的竹竿傳奇人物 艾佛列特.葛瑞森 (E.Garrison)-1
寫在前面 美國自1776年以來就有六拼竹竿的產出,不管是槍匠或是提琴師轉而製竿者,其中的手作高手可謂不少,最有名的應推美國的毛鉤竹竿之父,H.L.Leonard,以及後續師出一脈的Ed Payne、Mark Aroner (T&T)、E.C.Powell (Winston)等人。但葛瑞森的製竿起源僅僅讀了1920年Dr. George Parker Holden的Idyll of Split Bamboo [拼竹詩篇]一書並在地下室的工作室持續製作,他的貢獻是將剖竹拼竿加工製程及竹材的處理標準化詳細系統化說明,他的歷史定位在於[竹製毛鉤竿名師製程]此著作一出,後代製竿師傅從此按表操課、開枝散葉;毛鉤竹竿製程不再是秘密,而且啟發後代西式毛鉤竿漸縮錐度的各種創新做法。 ''A Master's…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番外篇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番外篇 毛鉤綁製就是一種思考後的成果驗收 本連載系列文章,是筆者收到網友傳來的網路截圖並來訊私下討論。之後,筆者深有所感,沒想到玩毛鉤多年的釣友也會犯這類綁製錯誤,因此約半年多前計畫撰寫本文,但礙於工作忙碌,且希望能以較好與較有組織力的圖文介紹,於是才在近期一個月內撰寫製作。 一如毛鉤屋猴老闆所說,FB不適合大篇幅文章,加以希望網友能一塊討論,而不會讓台灣西式毛鉤在綁製方面的發展,老是停留在「釣得到魚就是好毛鉤」或「對毛鉤材料、綁製手法、結構觀念相當模糊」的窘境,故採取分篇連載為網友一一說明介紹。 至於討論過程中,無論是有網友前來質疑筆者為何堅持亞成蟲乾毛鉤形式,或是耳聞有人造謠說筆者暗酸某毛鉤前輩,但事實均非如此,故借本「番外篇」一文好好說明。 --------------------------重點來啦!------------------------- Some fortunate people possess a natural inclination toward fly fishing, while others find it necessary…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連載6 最終回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連載6 最終回 Part 5 綁製小技巧延長去絨孔雀尾羽羽支壽命 第四個問題比較不屬於這個毛鉤的構造或樣式問題,而是筆者會用的一個小撇步,而少了這個小秘訣,會大幅將低毛鉤使用壽命,所以特來分享給網友。 去絨孔雀尾羽支,外觀呈現深褐色且上面有黑色細邊,拿來做搖蚊的身體相當討喜。但它有個頗致命缺點,就是很容易因稍為敲到而斷裂,所以很容易受損報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個小技巧,那就是用快乾的透明指甲油稍為刷一下,這樣就能大幅增加材料強度,延長使用時間。或者有UV膠的網友,也可以用挑針蘸一點,塗抹在上面,再用UV燈使其硬化,則會表現出昆蟲身體幾丁質的質感喔。 #毛鉤屋毛鉤綁製豆知識 #小小毛鉤裡的許多小小學問不僅是西式毛鉤的樂趣也是實戰致勝的關鍵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連載5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連載5 Part 4 曲式鉤型(柄)較不適合製作乾毛鉤 綁製毛鉤,最終的成品往往要考量鉤型,才能綁的漂亮、綁的符合機能。 為了讓消費者,尤其是新手能更快進入狀況,一般釣鉤廠商多採用英文縮寫、簡單字彙說明,描述一款鉤型的特性。 當然,若玩了一陣子,綁過一些毛鉤,自然就更能意會這些定義與實作的關係。 回到主題,這款毛鉤原作者用的是曲型(Curve)鉤柄,這類鉤型事實上主要是製作石蛾蛹、鉤蝦(Scud 註),以及部分羽化式毛鉤(Emerger fly),如羽化蛹(大號數像是石蛾蛹準備浮到水面羽化,小號數像是搖蚊蛹),較不適合製作乾毛鉤。 為何呢? 這是因為它的鉤柄彎曲,小鉤號若以簑毛作為主要的浮水結構,這時若不綁上尾毛,就會像第二篇所說,鉤子落水後姿勢不正確。換句話說,如果要拿這種鉤型當作乾毛鉤,模擬某些水生昆蟲浮於水面的姿態,那恐怕比較適合的是搖蚊、小型石蛾,因為可以使用鴨臀絨做為翅膀,這樣反而能維持比較好的落水姿態以及較佳的作合效率。 基本上這款鉤型的本質是用在「若蟲毛鉤」(Nymph fly)上及部分「羽化式毛鉤」,所以可以參考第4圖與第5圖例如第4圖就是想要模擬出石蛾幼蟲的體態,而第5圖則是模擬搖蚊剛出水或是落水的模樣。 至於要綁製微型的乾毛鉤,還是以各家廠商的乾毛鉤標準型比較適合,如Tiemco的TMC 100、508、518;毛鉤屋的D100,或是毛鉤屋的D531BL、D103BL。 使用這些乾毛鉤專用款的鉤子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乾毛鉤的鉤型製作時,多會採用所謂1X或1XF的鋼絲,簡單地說就是標準~較細的鋼絲,這樣可以減輕毛鉤重量。 不過本文筆者收到的那張毛鉤照片由於拍攝並不清晰,加上圖片上該作者說鉤子是#18,所以難以判定製鉤鋼絲是1X(標準型)或1XH(加粗型)。至於筆者按圖複製的改良款,都是採用1X的標準型鋼絲所製的鉤子,所以會不會落水翻覆,其實跟鉤重沒有太大的關係,重點還是毛鉤的構造。 當然啦!如果買到的是淘寶鉤或服務釣友代理商從淘寶掏來的鉤,因為沒有標示,而誤用加粗型,這發生的問題則是更容易沉水,失去乾毛鉤的意義。…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連載4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連載4 Part 3 小鉤鉤裂也與簑毛有大關係 第三個問題是麼意思呢? 簡單地說就是如果鉤子小,鉤裂(Hook gap)也會跟著變小,這時外圍材料的密度與硬度就很重要了。 過密的羽支成為一道有彈性的牆,這時若作合不夠精準有力,或對象魚攝食時小心翼翼地吸啜,都很有可能因過密的簑毛羽支阻擋,降低合鉤效率。 所以這就是為何筆者建議把標準式簑毛剪去下半部的「另一個原因」! 由於蠻多人都喜歡這種簡易型毛鉤,甚至會綁到#20~24,但卻缺乏符合鉤號的簑毛,這時太長的簑毛羽支很容易讓鉤子相對被「包在」中心,這有時會讓尖嘴的日本溪哥在啄食時「頂開」毛鉤,降低中魚率。 所以下次綁小鉤時,一定要注意簑毛與鉤號之間的搭配喔! 註:如果購買到鋼材不佳或已經生鏽的鉤子,不僅更加深作合難度,還會因為小鉤的鉤尖細微而更容易損毀,進而失去釣獲機會! #毛鉤屋毛鉤綁製豆知識 #毛鉤綁製除了要注意鉤型選擇也要注重鉤子品質否則遺落大魚得不償失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連載3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連載3 Part 2 標準式簑毛拋投時的弊病 第二個問題是子線容易扭絞打結的問題 以為乾毛鉤的簑毛纏繞就常用標準型,這是微型乾毛鉤(Midge Fly)的大忌! 因為一旦使用微型毛鉤,毛鉤子線多已用到7X或以下,即0.4或更細的子線,這時很容易因標準型簑毛的毛鉤在拋投時造成旋轉。尤其是強調拋投要尖要遠,勢必線速要更快,就更容易讓子線扭絞,最後造成打結。 該怎麼辦呢? 您放心,不用多想想!筆者直接告訴您。 把標準式簑毛下半部剪掉,剩下上半部180度的扇型就可減大幅減少這現象。 當然,拋投也需因地制宜,切莫一味拿硬竿求尖求遠,必須考量釣組搭配,就可減緩這問題。 至於為何會這樣呢?它的理由有點複雜! 所以歡迎網友在發文下繼續討論或私訊訊問在下。 當然,毛鉤綁技巧上還有更絕的做法喔! 那就是把簑毛剪的剩下兩側各約維持4~5根羽支,當做成蟲的腳,不過這樣做必須另外使用鴨臀絨當作翅,做為輔助目視與浮力的構造,才會保持好的浮力與識別度。 . . #毛鉤屋毛鉤綁製豆知識 #毛鉤樣式與拋投也相關千萬別迷信拋尖拋遠代表一切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連載2
毛鉤豆知識:談一款乾毛鉤的「很多」問題--連載2 Part 1 毛鉤綁製與落水姿態 毛鉤之所以翻覆,不是因為鉤重,而是它的構造(造型)所致,至於鉤重部分,在下會於第5篇再詳細說明,請各位網友拭目以待。 回到本篇的主題,毛鉤落水姿態。 筆者為了做個比較,特別將改良型,或者應該說是正確做法的毛鉤也綁了一隻,放在圖二右邊,請各位網友參考。 這兩種毛鉤都是依賴簑毛的表面張力浮於水面,但左邊的「原型」卻因為沒尾毛(尾絲),所以落水後很容易因鉤腹與鉤尖端相對較重,且表面張力較小,呈現簑毛水平貼在水面,鉤柄後半段、鉤腹、鉤尖沒入水中的現象(見圖三左半部)。 再來看第二張圖的右半部。 毛鉤綁上尾絲後,簑毛、尾絲均成為支點,所以只讓鉤尖到鉤腹一半處沒入水中,呈現出水生昆蟲(尤其是蜉蝣)站在水面的狀態。 這有什麼差別呢? 首先是鉤尖方向不同;簡單地說,鉤尖方向與揚竿方向有關係,原本希望鉤尖與水面呈現約30~45度夾角,現在卻是90度。 這點尤其在對付日本溪哥這種尖嘴魚種更明顯,很容易讓魚咬不住,所以該毛鉤原始PO文者,才會有陣子很喜歡綁#18~20,甚至是#24的鉤子,推測可能就是因鉤子落水姿態不佳,魚不易咬住,所以只能用小鉤補強該弱點。 反觀筆者,即便作釣日本溪哥,還是偏好使用#18,甚至是#16的鉤子,其實不需要使用小鉤! 因為小鉤容易釣獲未成熟小魚,甚至造成死亡,徒然傷害魚類資源,甚是可惜! 希望釣友未來也盡量少用小鉤,大家一起努力保護魚類資源。 #毛鉤屋毛鉤綁製豆知識 #上了年紀綁小鉤釣小魚既傷眼又破壞溪流魚類資源…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