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由西式毛鉤入門進入中階-開啟使用第二線軸

長期以來,無論台灣或大陸,許多玩西式毛鉤的朋友大多在購買捲線器時,著重的是外型、重量、煞車、價格等條件與因素,因此投入預算時,也常常就只考慮自己設定的價位,鮮少有人在添購捲線器時,認真思考未來這顆捲線器的實際使用狀態,以至於買捲線器就是買「一顆」,而忽略了準備第二,甚至第三線軸的觀念與預算準備。這個現象,在5號線重以上的捲線器更為明顯!

為何這樣說呢?一般使用5號線重竿的情況,多半已是河口、湖沼,甚至海水環境,那麼面對這些較為廣水域、釣棚較深的場合,一捆重量線真的夠用嗎?筆者很早在別的文章就曾寫過,西式毛鉤最早的發展動機是「垂釣水表攝食的魚類」,但隨著時代進步、對象魚種擴張,西式毛鉤也不再只是釣釣上浮吃昆蟲的魚類,而針對中層水域、亞底棲水域都想涉足,這點可以從重量線的發展就可窺出門道。

從重量線的機能設計裡,重量線可粗分為全浮線、前沉線、全沈線三類(註),這些設計最主要是針對不同釣棚的情況,甚至更仔細的說,全沈線、前沈線等線款還有沈率之分,藉以用於不同深度與流速的釣場環境。
換言之,同樣一根5號竿,可以作釣4、50cm的虹鱒、大口鱸、何氏棘魞(倒刺魞)、松花鱸(鱖魚)、河口烏魚、40cm的黑鯛、浪人鰺等等,而這些魚種不論是釣棚或使用的毛鉤種類都大異其趣,因此絕非單一線種可以應付,所以對一個真正的玩家來說,當然就要準備多款重量線。

_MG_51312da7d

作釣大眼海鰱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天色暗或氣壓低,便可使用全浮線(因為在水表附近活動);天色亮、水中溶氧高,就得使用低~中沈率的全沈線(因為下潛至較深處)。

開版0245

溪流的鮊魚,即便已經50公分,還是因為水體淺,可以使用全浮線。

泰國姑呆特寫24a8b

鱧魚偏好大型的撥水毛鉤、跳水毛鉤,因此必須要用大口鱸專用的重量線,較容易拋投與攜帶大風阻的毛鉤。

 

然而,一般以為多捆重量線,可能就是購買第二顆捲線器來搭配,但就筆者多年的海內外釣遊經驗,反而是添購第二或第三個線軸較為划算,不僅在攜帶的行李重量方面,甚至是實際花費的情況,都遠較添購其他捲線器為省。而且從裝備統一與制式化的觀點來看,直接添購第二、第三線軸的方式,在現場實際作釣的機動性也大幅提升。
例如作釣大口鱸,晨昏使用撥水毛鉤或跳水毛鉤,因此主要以全浮線為主,但隨著一天的日照愈趨明亮,大口鱸有可能會潛入較深的水域,這時就要換上前沈線或全沈線了,於是快速更換線軸、改變釣組,便增加了釣獲機會。

img058e2f4

黑鯛則是另一個使用緩沈線的例子,不過如果在淺灘型水域,如河口、紅樹林等,晨昏時還是可以浮水線搭配魚 型毛鉤,甚至是撥水毛鉤。

總而言之,添購捲線器的同時,思考第二、第三線軸的觀念以及同時準備預算,可說是釣友提升自我到中階的重要觀念,千萬別相信一捆重量線就可以吃透透、走天下的狹隘思考方式,這樣反而限制了自己的釣技提升機會與釣獲更多對象魚的可能。

20412_1452517745073446_2881354048223640566_n

經過裝備整合,筆者一個捲線器再添購兩個線軸,分別是DT5F、WF5F與WF5S-Ⅲ三種線款。

註:所謂的緩沈線英文稱為Intermediary Line,標示代號為I。
緩沈線屬於全沈線的一種,其差別在於沈率較低,因此也有廠商將沈率I~Ⅱ的全沈線稱為緩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