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十多年來,不少釣友陸續索求毛鉤文化的常識及技術在一個平台上被完整呈現,也有不少人跳下海嘗試搭建個人的毛鉤知識網頁,但相信試過的人就明瞭將文化及技術層次的記錄訴諸平面並非易事。整體網頁的知識、文章、技術皆為本公司員工耗費長時間閱讀吸收、整理發表累積出來的知識財,因此[完全不歡迎]未經許可的轉貼及盜文行為,在此感謝您的體諒與配合!,本公司在做理念、經營[社會企業],這個網頁同時也是個正式的商務網站,公司是正式登記的營業體,商標受商務法登記的保護,因此對於未經授權的[偷竊]行為,本公司視情況警告甚至是採取法辦!!關燈文: 個人並不會像坊間某些東施效顰的偽善業者拿不出來東西就罷還拼命貼連結,之後再到處說不分享的人藏私,在此本公司無私分享,但對偷竊一定是霹靂手段!!
滾拋-Roll Cast
滾拋- Roll Cast
當背後充滿植被,滾拋是個合理且有效突破困境的拋法
毛鉤屋網頁的使用方法
為幫助各位順利使用[毛鉤屋網頁]購入西式毛鉤專用竿組、線材及相關工具材料等資材,毛鉤屋在此說明與本店聯絡及購買的基本做法。您可以利用毛鉤屋網頁上獲得商品資訊、送出訂單、讀取基礎知識及最新專文
臉書粉絲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approachflyhouse/
臉書文章快捷貼標:#毛鉤屋
1. 毛鉤屋採網路商店經營模式,未能提供店址及電話請多見諒。小店成員另皆有正職,故請稍有耐心等待回應。

毛鉤屋是靠另有正職的經營團隊撥空經營,老闆平日也要上班餬口,因此利用訊息功能對彼此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圖文連結類的說明也可較有效地傳達
2. 最有效率的聯絡方式請採用臉書毛鉤屋粉絲團的「訊息」功能詢問產品訊息或傳送訂單。
3. 另可採eMail連絡我們:請來信至approach@fly-house.com 或 flyhouse@livemail.tw ,我們會盡早回覆您。

透過網路商城以及購物車功能可以輕鬆產出訂單,因此先完成登錄之後再操作,可以省下當次及日後重複登打收件資訊的時間
4. 您可在毛鉤屋網頁[我的帳號]建立個人帳號後利用商城的購物車功能產生訂單,或將想購買的商品名稱傳送訊息給粉絲團。

利用購物車功能可將您需要的商品訂單送至毛鉤屋,請在小店回覆報價及庫存狀態後進行付款並提供收件人、電話、地址,小店將在確定付款後次一工作日出貨。部分商品規格包含顏色及尺寸差異,因此務必在小店回覆後再行付款!
5. 我們在[知識分享]提供基礎知識,以利各位能順利入門。較為進階的知識則透過部落格及粉絲團持續補充。

點開各細項的+號可閱讀圖文細節,若有需增補的知識會陸續添加。相關圖文版權所有,請勿複製傳播。
若您跟個人一樣有年輕就老花的毛病,可以在閱讀文章時將瀏覽器的顯示比例放大到120%❤
敬祝 各位從毛鉤這個領域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及喜悅
魚類視窗
魚類視窗(Fish’s Window)
一般也稱為「Trout’s Window」,也就是「鱒魚的視窗」。因水具有較空氣為低的透光度而較高的折射率,魚類觀察水面的視界,是個以魚眼為起點向上放大,角度為97°的圓錐體,因水對光線的折射比,此97°的圓形視窗可看見水平面以上160°內的扭曲範圍!視窗以外的範圍則因折射效應成鏡面狀態,反射水中的景像。魚潛得越深,視窗可見範圍越大;前提是深度必須在光線可達的範圍,否則此一視窗的「收視效果」將模糊甚至看不見東西。

上圖為翻拍筆者藏書What Fish Sees(Colin J.K., O.D. /1999/Frank Amoto) -p64頁圖片, 請勿轉載使用
當鱒魚在60公分深度時,約可看見水面周遭120~140公分的景像;當潛深至90公分時,可見水面範圍增至180~220公分,故視窗直徑可換算為深度的2~2.5倍。簡言之,魚類視窗是魚族觀察水面的視線範圍,也是捕捉水面食物的獵食範圍。雖然叫「鱒魚視窗」,但並非鱒魚專屬。97度為清水中光線的折射率,主要是因為鱒魚為重要的經濟價值魚種及運動對象魚,且為視覺構造發達的掠食性魚種,故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且因而命名。
人造材料
人造絲(Yarn)
Yarn原意為絲線或編紗,即集成一束的細絲。最早所的Yarn通常為羊毛所製,不過因加工捻製麻煩,加上天然羊毛較貴,故現在的Yarn主要是以石化原料抽絲而成的人造細絲。
人造絲依機能區別可分為六類:
第一、二類「浮水、沉水」:一般浮水人造絲多作為乾毛鉤、羽化式毛鉤的目印,如降落傘毛鉤,或是乾毛鉤的翅膀,偶而也可以做為小型飾帶式毛鉤的翅,幫助毛鉤的配重平衡。第三、四類「具光澤、消光」:一般具光澤多用來模擬水生昆蟲的蛻皮殼、小魚的身體或小蝦的觸鬚,而消光的款式則適合作為目印。第五、六類「具透明感、不透明」:透明感佳者多適合製作小魚類的飾帶毛鉤,而不透明者則可綁製若蟲毛鉤、乾毛鉤等身體構造,如足、鰓、尾毛等。
在西式毛鉤材料中是指被製成極薄、細的細帶,通常被裁成長十~二十五公分長,並集成一束販售。
人造亮絲狀似裝飾聖誕樹的彩色繸帶,但各牌的軟硬度、折射感、色彩等……均有巧妙。這種材料主要是製作飾帶毛鉤,尤其是魚型。
購買時注意,若用於綁製迷你型毛鉤者,要以剪成三公分的長度而不會太硬者,小型毛鉤者以五公分為準,中型毛鉤則以八~九公分為準。至於太軟,也會發生拋投、收餌後打結、纏繞的現象。
聚脂編織繩(Mylar Cord)、簡易編織管(E-Z Body)
聚脂編織繩這是綁製魚型飾帶毛鉤常用的材料,外觀為編織管狀,而內有填充多股棉線或人造絲。簡易編織管雖同為編織,但內部卻中空。色澤上有不同的光澤、色彩,如金、銀、珍珠色或是其他色彩內雜見金、銀碎花等。
前者因質地較軟,所以製作時需要保留內部的填充物,或換入其他填充物;後者則可直接使用。
專用矽膠條的用途是模擬昆蟲或小蝦等小動物的軀體。分為透明、不透明、管狀、條狀等四大類,色彩則有十幾種可供選擇,其中透明者是表現被模擬動物的身體具有半透明感,如赤蟲、小蝦;不透明者則是強調身體的飽滿感及微微的反光,如石蠶蛾幼蟲。粗細的差別,則在於提供釣者製作大小不同的毛鉤。
發泡(Foam)
發泡類主要是珍珠板、保力龍、EVA等材料。這些材料浮力好,多用於需要高浮力的毛鉤,如高密度保力龍的撥水毛鉤頭、發泡海綿的飾帶毛鉤軀體、保力龍粒製作的漂浮若蟲浮囊,或細發泡條製作的降落傘毛鉤目印……等。
購買上除了現成的專用材料外,也可從日常生活中取得性質相近的物品代替。上色時大面積宜選用水性模型漆,小範圍則可使用油性色筆,但須注意是否會發生腐蝕。
此類產品主要用於飾帶式或撥水式毛鉤,偶爾也用在大型若蟲毛鉤上。形式上有黏貼式和立體式,而黏貼式又分為完全平面和半立體,至於立體型外觀像啞鈴,分為金屬、塑膠兩類。
小蝦、若蟲的塑膠棒狀眼,則可以深色粗磅線燒製,或以透明磅線燒製後,再以奇異筆著色。而金屬啞鈴狀毛鉤用眼有各種大小不同的規格,也有鍍金、銀、黑色、珍珠色。
即金屬鍍膜珠上貫穿一個小洞的材料,主要是使若蟲毛鉤或小型飾帶毛鉤能快速下沈且具有反光效果。顏色上鍍膜者主要有金、銀、銅、黑四色,甚至還有一種稱為彩虹色的五彩珠。此外,也有如紅、白、粉紅、螢光黃、螢光綠等烤漆色澤。尺寸方面多以英制單位標示,如1/16″、5/64″、3/32″…不同大小的串珠則配合不同號數的毛鉤如:
1/16″:#18、20、22
5/64″:#16、18、20
3/32″:#14、16、18
7/64″:#12、14、16
1/8″:#10、12、14
5/32″:#8、10、12
3/16″:#6、8、10
人造尾毛:
大部分的乾毛鉤尾毛由簑毛或麋鹿毛所製作,但由於要將簑毛剪下並整齊成一束有點不易,所以為了節省時間,便有廠商發明以尼龍做成一束整齊的尾毛,以方便綁製,且擬真效果更好。
橡膠腿:
橡膠腿是將各色橡膠片切割成細條狀,以作為大型毛鉤或黑鱸毛鉤的足,藉此增加毛鉤的撥水聲響及動感。
矽膠皮:
此種材料多為透明或染色透明的矽膠薄片,多用做水中小型甲殼動物的外殼。
釣具及材料的購入價格
進口商品的價格其實比拍賣網站上看到的最少貴兩成!!
在網路交易盛行的現代,利用網路購物平台從海外購進毛鉤相關材料及釣具對於手頭較為寬裕的釣友來說並非難事,但也有不少所謂的[網路獵人]拿著國外網頁的商品拍賣價格跑來比較店家的售價並且要求殺價折扣,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會!當實際執行海外商品購入時,所謂的[國外買家]在網頁上看到的商品報價要經過好幾層的[加碼]。首先是10~15%的國際運費及保險,接著是商品進入台灣之後5%的關稅及另外5%的營業稅,如果是天然材料如毛材鳥羽,還得從進口國的農管機構加上5~12%的檢疫認證。
因此從合法管道購入毛鉤釣具及商品的釣具店若想與拍賣價抗衡,得吸收近20~30%的價差。事實上在歐洲跟日本的美國進口毛鉤商品在將本求利的訂價政策下甚至標到美國當地價格的兩倍。因此您若發現Approach品牌的材料及釣具標價跟美國當地差距不多,那是因為本店基於推廣的精神犧牲獲利,希望能讓台灣的釣友能以較低的進入門檻玩到與國外等同水準的商品,也因此您的支持與鼓勵,將成為本店持續營運的動力!
釋獲手法
所謂的釋獲(Catch & Release)在美西已經是行之年維護魚類資源永續經營的釣場管理方式,部分溪流甚至將西式毛鉤及釋獲列為漁法限制,禁止生餌釣及路亞釣,更禁止攜帶漁獲,不少台灣釣友聽到要付錢又不能取走漁獲都覺得無法接受,但這卻是保障釣魚品質及環境的最佳做法
釋獲不是出於人類自以為高魚一等,操有決定獵物的生殺大權,而是著重魚類資源的保育,以及維持生態資源穩定。因此,釋獲一定要注意釣上的魚是否妥善受到對待。
釋獲的注意事項
1.盡可能減短博魚及留魚時間
1) 使用適合於對象魚體型的前導線的號數減少博魚時間
2) 搏魚時盡量避免垂直向上拉(魚嘴骨容易受傷), 並且將魚拉向逆向水流或是緩水區(減少搏魚時間)
3) 如果想照相留念的話, 請預先準備好相機
2.魚盡量不要離水
1) 勿放在乾燥的地面,造成對黏膜的傷害。
2) 若魚隻(體)較大,一定要以手扶胸鰭至喉部。
3) 不可以手握捏胸鰭以後部位,以免造成腹腔內臟內出血或破裂。
4) 使用網繩細卻網目大的抄網,以免切割魚鰭。
5) 勿離水過久,以免缺氧。
6) 儘速釋獲,並確認體力是否已經恢復。
如何選購適合的釣具
選購適合的釣具是個大哉問,或也不是
新手選購毛鉤釣具首先遇到的進入障礙就是口袋深淺!備妥一組適當入門釣組的成本約略在萬元上下。因此如果是想將毛鉤做為長期開拓視野、培養豐富生活層面的愛好者,建議您多做先期準備。
- 選購毛鉤竿的思考邏輯是「對象魚適用的毛鉤優先決定竿線號數」,正常毛鉤竿能適用的重量線範圍在正負一個號數內,也就是標示五號的竿子通常可以正常拋送四號至六號釣線,過度的超號損傷釣竿、不夠號數則承載不足拋不出去;因此目標魚種決定竿子號數,也因此鮮少有可以一路從溪哥釣到捲仔的竿子。所以設定目標之前要先想清楚。
- 台灣進口西式毛鉤釣具及材料受關稅營業稅及運費影響,故經常性的定價應該最少較海外貴兩成。除非像毛鉤屋自行開發本土適用釣具、進口材料則佛心吸收成本,讓入門者可以免除這些額外成本,否則一般自稱「代理商」者甚至採取美金報價將匯率成本完全轉嫁給客戶來謀利,絕非自稱之服務釣友而已;不然現在號稱網路世代,自行上網標購就能取得更便宜的同款商品,何需代理?
據此得到的結論就是[最常去的釣魚場域]跟[最想釣的魚種],在地化的服務和作釣知識,以及為台灣環境量身訂作的釣組。您可以在[知識分享]的[對象魚種]說明瞭解目標魚的初步生態、[釣具說明]中的[釣竿]瞭解通常這些魚種對應的釣竿規格、最後到[網路商店]中選擇想要的釣組。
什麼是西式毛鉤
古時候人們觀察到晨昏之際,魚兒在水面捕食落水的昆蟲,但苦於當時沒有夠精緻的魚鉤可將細小的蟲子掛在魚鉤上垂釣,便利用狩獵得來的鳥羽獸毛綁在魚鉤上,藉此誘釣魚兒。上述類似的釣魚技法,舉凡在希臘時代的馬其頓、羅馬帝國,甚至是中國周朝,皆有類似的文物記錄。
然而,若要追溯最早有關西式毛鉤的著作,則是要到1496年由茱莉安娜.柏納斯女士(Dame Juliana Berners)女士所撰的「釣魚論文」(Treaty of Fishing with an Angle)一書,才算是為西式毛鉤運動留下正式的文字記錄。另一本有關西式毛鉤的重要著作,是1653年艾薩克.華頓爵士(Izaak Walton)所著的「釣魚大全」(The Complete Angler),其養子查爾斯.柯頓(Charles Cotton) 在華頓爵士身歿之後,又對該書再版,並且補充了許多關於毛鉤釣法的內容,使得毛鉤釣法的文獻資料更完備,因此柯頓又被尊稱為「毛鉤之父」。
十八世紀之後,歐洲的工業與經濟有突破性的發展,且在英國貴族與莊園文化影響下(溪流與湖泊為私人產權),西式毛鉤成了貴族與士紳階級的運動,在西式毛鉤運動推廣的過程中,有許多文學家、藝術家、生物學家投入,讓有關西式毛鉤的知識記錄更趨豐富,亦為今日的水生昆蟲學與溪流生態學奠定了基礎。傳統上,西式毛鉤釣遊運動是以鱒鮭魚作為主流對象魚,原因除了鱒、鮭魚肉質味美,適合佐餐,再來就是鱒、鮭魚多棲息於風景優美、水質良好的溪流或湖泊中,這些水域自然是不錯的郊遊去處。爾後,西式毛鉤運動又隨著英國人的殖民活動,向美洲、澳洲、紐西蘭傳播。1970年代之後,因國際旅遊與水上活動興盛,促使西式毛鉤運動的釣遊魚種向鱒、鮭魚以外的淡水魚種及海水釣遊發展。
原文「Fly Fishing」,經參考中、英、日文等各種文獻考據,始將其譯為「西式毛鉤釣法」,或簡稱「毛鉤釣」。「Fly」除了可以當動詞解釋為「飛行」之外,當名詞時則是指蒼蠅,然而還有許多會飛的昆蟲也是利用「Fly」作為其單字的字根,例如Dragonfly (蜻蜓)、Mayfly (蜉蝣)、Stonefly(石蠅)、 Damselfly(豆娘),而這些飛蟲也剛好都是魚類捕食的對象,於是這種以魚鉤上紮綁羽毛模擬昆蟲的釣法,就被稱為「Fly Fishing」。日本是一個俱有豐富垂釣歷史文化的國家,日本傳統的毛鉤釣法便有許多種,例如淡水的天唐釣(テンカラ)、香魚毛鉤(鮎蚊鉤)、海水的鰹魚毛鉤等。到了昭和初年(約為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時期,日人遂為文傳授有關「Fly Fishing」的知識,並以漢字「西洋毛鉤」、「西洋毛針」、「洋式毛鉤」、「毛鉤釣」等名稱稱呼,於是針對「Fly Fishing」一詞,乃借用日文翻譯的基礎,中文將其翻譯為「西式毛鉤」,或簡稱「毛鉤釣」,以符合翻譯所重的「信、達、雅」原則。
東部釣場
東部釣場
花蓮 秀姑巒溪
台東 卑南溪
西部釣場
新竹 鳳山溪
油羅溪
頭前溪
北部釣場
北部釣場
北勢溪
逮魚堀
新店溪
景美溪
福隆
海水對象魚
海水、汽水域釣遊魚種介紹
花身雞魚(Terapon jarbua)
俗名:花身仔
適用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全台沿海及河口
生態型性:花身雞魚魚苗及幼魚多在河口活動,老成魚則棲息在較深的水域,偏好泥質底水域。肉食性,以甲殼類為主食,也會捕食河口魚苗,對魚苗型、小蝦毛鉤會積極追逐、捕食,咬餌乾脆、拉力凶悍,是很好的初級海水對象魚,唯河口或一般水淺的沙礁岸能釣獲者多在四指幅以內。
六帶鰺(Caranx sexfasciatus)
俗名:瓜瓜、甘仔
適用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全台沿海及河口
生態型性:六帶鰺幼魚體側有5~6條暗色橫帶,老成魚體色轉暗。常在海岸、河口水域聚集成群,甚至會游入淡水水域中覓食,一般在河口或是海岸釣獲的六帶鰺多為巴掌大左右,較大的老成魚。六帶鰺掠食積極,習慣躲在礁石或障礙物後方,伺機捕食小魚,咬餌乾脆、拉利凶悍,與花身雞魚同為最容易釣獲的海水釣遊魚種。
玳瑁石斑(Epinephelus quoyanus)
俗名:格仔
適用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熱帶水域礁石區
生態習性:玳瑁石斑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岩石底質的漁港內,體型多在10~25公分之間,以甲殼類、小魚為主食,喜藏身於岩縫、岩洞等障礙物間,等待獵物經過再衝出捕食。因石斑魚在捕食獵物或釣餌後,會即刻回身鑽入洞穴或岩縫,容易造成釣組掛底、卡死,釣者在搏魚時需特別留意。石斑魚中魚的瞬間拉力強大,可惜不持久。垂釣石斑魚需要極佳的晃餌技巧,是頗富趣味性的毛鉤釣遊魚種。
大鱗鯔(Liza macrolepis)
俗名:豆仔魚
適用毛鉤:人造餌毛鉤、微型毛鉤
分佈概況:全台沿海、河口、溪流下游
生態習性:大鱗鯔多棲息於河口至沿岸,並會隨潮汐上溯至河川中游,春夏多為仔魚,入秋後魚體漸大。主要為濾食性,以底泥或石塊附著之藻類為食,偶而會撿食家庭廢排水的廚餘或濾食大型浮游動物。以毛鉤作釣不易,但有家庭廢水影響食性的族群,則可以模仿練餌、麵包、吐司的毛鉤,或是微型毛鉤(Midge Fly)中的幼蟲或蛹期毛鉤作釣。
大眼海鰱(Megalops cyprinoides)
俗名:大眼海鰱
適用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全台沿海、河口、溪流下游
生態習性:大眼海鰱屬(Megalops)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西大西洋海域,屬於熱帶至亞熱帶區的洄游性魚類,廣鹽性魚類,適應力極強,幼魚常隨著潮水進入沿海內灣、河口等半鹹水域,甚至推進至河川下游覓食魚苗和小型浮游動物。當大眼海鰱在水域表層巡弋時,經常將背鰭裸露出水面並刮出水痕,因此釣魚人不難借由觀察水面的動靜,追蹤大眼海鰱的行蹤。大眼海鰱屬(Megalops)分類下共有兩種,一種是大西洋海鰱(Megalop atlanticus),另一者則是大眼海鰱(Megalops cyprinoides),亞太地區所出產的海鰱屬於後者。大眼海鰱除了有雙明眸大眼,嘴裂兩側堅硬的唇骨亦是一大特徵。縱觀而言,大眼海鰱分佈廣,覓食積極,且中魚後頻頻躍出水面洗鰓,增添了釣遊的刺激性,是很好的毛鉤入門對象魚。
黃鰭鮪(Thunnus albacares)
適用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東部太平洋海域
生態習性:黃鰭鮪為大洋性洄游魚類,分佈於南北緯40度之間,是所有鮪魚中體色最亮麗者。每年入夏之後,黃鰭鮪幼魚會隨著黑潮北上,以丁香魚為食,因此台東地區的漁民發展出以丁香魚誘釣鮪魚的釣法。西式毛鉤船釣鮪魚最依賴的是其實就是「船長的經驗」,當船家利用衛星導航定位駕船到魚群常出沒的位置,接著觀察海鳥的動向,以及是否出現鰹魚或黃鰭鮪衝上水面捕食丁香魚的水花。一旦接近覓食魚群,釣者可趁水中鮪魚瘋狂搶食丁香魚之際,趁亂將丁香魚毛鉤丟入魚群中釣獲鮪魚。
黑鯛(Sparus macrocephlus)
俗名:黑格
適用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砂泥底、礁沙混合底質的河口、沿海與潟湖
生態習性:黑鯛對於水溫、鹽份的適應力強,喜歡棲息於砂泥底的或是礁岩砂岸交會的水域,亦會游入河口覓食。食性偏肉食,以底棲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貝類為食,大型的黑鯛生性敏感,警覺性高,較會在天色昏暗之際或晚上才出沒覓食。一般在河口處釣獲的黑鯛多在巴掌大之間,這種體型的黑鯛並不難釣獲,建議可使用沉水釣組能夠讓毛鉤貼近黑鯛覓食的泳層,增加釣獲機率,唯沉率過高的釣組恐增在礁石區加掛底的機率。
雙帶烏尾冬(Pterocaesio diagramma)
俗名:紅尾冬
適用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熱帶珊瑚礁水域
生態習性:雙帶烏尾冬多棲息於沿岸的中層至表層水體,成群活動,體型最大可達35公分。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也捕食魚苗,因此若魚群量較大時,很容易以毛鉤或魚皮假餌釣獲。
黑星笛鯛(Lutjanus russellii)
俗名:黑點仔
適用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礁石岸
生態習性:黑星笛鯛多出現於沙礁交界的水域或是港內,主要以蝦蟹、小魚為主食。若沒有過漁的壓力,基本上黑星笛鯛好奇心強,索餌兇猛,是值得開發的毛鉤對象魚。
淡水對象魚
淡水釣遊魚種介紹
翹嘴鮊(Culter alburnus)
俗名:曲腰魚、總統魚
適用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中南部水庫、河流中游,在北台灣為境內外來種
生態習性:曲腰魚為肉食性魚類,以水棲昆蟲、小魚、蝦或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原則上,體型接近者會出現群泳現象,即體型會呈現20~25公分一群,30公分上下一群,40公分以上一群。捕食時多從較深處上衝「伏擊」,等待獵物通過或漂下,再衝出捕食;或者會出現短暫的追餌現象,但因泳力不佳,追餌持續不遠,也不能太快。曲腰魚雖全天都會攝食,但仍以晨昏或天色較暗時較活躍,戒心也較低,樹蔭、倒木、水生植物覆蓋處等陰暗處,也是曲腰魚埋伏捕食之處。
台灣縱紋鱲(Candidia barbata)
俗名:台灣馬口魚、山漣仔、憨仔魚
適用毛鉤:乾毛鉤、若蟲毛鉤、羽化式毛鉤
分佈概況:全島溪流上游水域,高屏至恆春地區的縱紋鱲為「高屏縱紋鱲」
生態習性:馬口魚多棲息於溪流的上游至源流,偏好植被豐富水域,主要以水生昆蟲、落水昆蟲為食。搶餌凶,容易垂釣,為毛鉤的極佳入門對象魚。常見體型在10~18公分。
粗首馬口鱲 (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 Gunther)
俗名: 粗首鱲、闊嘴郎
適用毛鉤:乾毛鉤、若蟲毛鉤、羽化式毛鉤
分佈概況:全島溪流中游至上游水域,高屏至恆春地區的縱紋鱲為「高屏馬口鱲」
生態習性: 闊嘴是台灣鱲屬魚種中分佈最廣者,宜蘭、花東地區則是在二十餘年前因為人為引進而遍佈。粗首鱲多棲息於溪流的緩流區,生性兇猛,常躍出水面捕食水面的水生昆蟲,老成的大魚甚至會以魚苗、小蝦為食。由於粗首鱲的分布廣,攝食積極,是毛鉤新手很好的入門對象魚,也是台灣溪釣的主力釣遊魚種之一;雄性的粗首鱲於繁殖期時會表現出鮮豔的婚姻色,俗稱「紅貓」,廣受釣友歡迎;老成超過25cm的紅貓,又被稱為「紅貓虎」。
長鰭馬口鱲(Opsariichthys evolans)
俗名: 台灣平頜鱲、溪哥
適用毛鉤:乾毛鉤、若蟲毛鉤、羽化式毛鉤
分佈概況:大安溪以北的溪流
生態習性:台灣平頜鱲分布於大安溪以北的溪流,偏好水流較緩的主流,但由於體型小,抗流性較差,目前族群量以不若粗首馬口鱲(闊嘴),或是遭到平頜鱲(日本溪哥)競生,已越來越少見。雜食性,主要以藻類、水棲昆蟲為食,容易以乾毛鉤、若蟲毛鉤或羽化式毛鉤釣獲,但鉤型偏小,號數多在#16~24間。
日本平頜鱲(Opsariichthys evolans)
俗名: 日本溪哥
適用毛鉤:乾毛鉤、若蟲毛鉤、羽化式毛鉤
分佈概況: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水系
生態習性:日本平頜鱲為外來種的鱲屬魚類,當初是混在日本香魚苗(魚卵)中引入台灣,目前分佈於基隆河瑞芳至八堵、新店溪直潭壩以及景美溪一帶水域。日本平頜鱲體型可長至18公分左右,體型並不小,但由於習慣從毛鉤後方啄食,且較為神經質,啄食動作快速,因此往往難以合鉤,使用臨界水面的羽化式毛鉤和若蟲毛鉤較能提升釣獲率。日本平頜鱲雄魚的婚姻色斑為綠色,色澤有別於原生種的長鰭馬口鱲和粗首鱲,故又被稱為「青貓」。日本平頜鱲的棲息水域與長鰭馬口鱲和粗首鱲重疊,日本平頜鱲以體型優勢和強勢的領域性,壓迫原生種的鱲屬魚種的生存空間。
何氏棘魞 (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a)
俗名:卷仔、鰡仔
適用毛鉤:若蟲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花東、高屏的大型溪流、西部部分河流
生態習性:卷仔原分佈於花東縱谷至南迴一帶的主流溪中,近十年因為人為放流之故,亦出現於西部部分河流如頭前溪、烏溪、水里溪。最大體長可達五十公分以上,算是台灣溪流中頂級的掠食性魚類,舉凡水生昆蟲、蝦子、小魚等等,都是牠的掠食對象。由於何氏棘魞體型大,力猛,掠食性格強烈,因此是很好的擬餌釣遊魚種。
唇䱻(Hemibarbus labeo)
俗名:竹篙頭
適用毛鉤:若蟲毛鉤
分佈概況:淡水河水系溪流中游
生態習性:竹篙頭身體延長,頭部大,吻部突出朝下,有一張厚唇。竹篙頭的視力並不好,喜棲息於水緩且寬廣水域的潭區,平常大多群游在水域底層搜尋水生昆蟲、蝦或螺類為食。在大雨過後,高漲的河水將河底的餌生物翻攪出來,再加上混濁的水色有利掩護魚隻的行蹤,因此竹篙頭的覓食活動更為活躍。
大眼華鯿(Sinibrama macrops)
俗名:目孔
適用毛鉤:乾毛鉤、若蟲毛鉤、羽化式毛鉤
分佈概況:基隆河瑞芳至猴硐段、北勢溪
生態習性:目孔一般體型多在12~20公分,最大可達近30公分。生態習性多喜好成群於水域中層活動,以水生昆蟲、藻類、植物碎屑為食。體型側扁,不適合急流,泳力也不甚良好,故處於溪流的目孔多喜好挑選水流較緩且深處,如水深兩、三尺以上的緩流區,或潭區。體力不算特強,但憑著側扁的身體,上鉤後阻力頗大,若使用軟竿,仍很有樂趣。唯目孔容易掉鱗,離水較久亦容易死亡,加上肉少刺多、肉質糜爛,建議釣獲後務必濕手抓魚,且迅速脫鉤、釋獲,以確保魚兒性命。
湯鯉 (Kuhlia marginata)
俗名:紅尾冬、國旗仔
適用毛鉤:乾毛鉤、若蟲毛鉤、羽化式毛鉤
分佈概況:河流下游至中游
生態習性:湯鯉為兩側洄游魚種,成魚體長約為12~15公分,鮮少超過巴掌大。一般人常把湯鯉與大口湯鯉混淆,雖然兩種魚皆是兩側洄游魚種,但是大口湯鯉多棲息於溪流下游處,湯鯉的溯溪能力則是優於大口湯鯉,可上溯至溪流中游以上的水域;就外觀而言,除了大口湯鯉的體型明顯比湯鯉大上許多之外,大口湯鯉身上的黑點以及尾鰭上的黑斑也都比湯鯉明顯,由於湯鯉尾鰭末端泛有橙紅色澤,有別於大口湯鯉,因此也有人俗稱湯鯉為「紅尾冬」。湯鯉為肉食性魚類,在河川下游乃以小魚苗、無脊椎動物為食,進入溪流水域之後,則是以水生昆蟲為攝食對象。
鯉魚(Cyprinus carpio)
俗名:呆阿
適用毛鉤:吐司毛鉤
分佈概況:河流、池塘
生態習性:鯉魚生命力強,廣泛分佈於各河流與池塘中,近年來因都市污水處理改善,故在許多河川下游皆可發現鯉魚的蹤跡。雖然鯉魚並不屬於典型的掠食性魚類,但卻會接受人為的餵食而被制約,故釣者可用毛鉤模擬餌食釣獲鯉魚。毛鉤釣鯉魚的釣法實驗與推廣,主要出自於日本釣手藤田克昌長年在多摩川的垂釣經驗,此釣法在台灣也頗受用。
福壽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
俗名:福壽仔、吳郭魚
適用毛鉤:若蟲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河流、池塘
生態習性:當今人們所熟悉的福壽魚,是莫三比克種(Oreochromis mossambicus)慈鯛與尼羅種(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慈鯛雜交育種的結果,或俗稱「改良種吳郭魚」,較未改良的莫三比克慈鯛耐寒。福壽魚對於環境的適應力,再加上繁殖速度快,故短短幾十年內已成為台灣境內淡水域的優勢外來種,舉凡河川、湖泊、水庫皆能發現大量的福壽魚族群,福壽魚甚至能適應不同鹽份含量的鹹水。福壽魚為雜食性,河中的福壽魚大多以藻類、植物碎屑、水生昆蟲為食。進入繁殖期的福壽魚會在泥質底的河床上挖坑築巢,並會驅趕落入巢中的異物,故釣者可將飾帶毛鉤投入福壽魚的巢中,趁其撿拾毛鉤之際釣獲,或著以毛鉤刺激福壽魚,誘使福壽魚前來攻擊侵入其領域的毛鉤。
珍珠石班(Parachromis managuensis)
適用毛鉤:飾帶毛鉤
分佈概況:部分湖泊、池塘
生態習性:珍珠石班原產於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分類上屬於鱸形目、慈鯛科,因為體態和肉質與海水的石斑魚相近,故俗名稱為珍珠石斑,但實際上兩者一點血緣關係也沒有。珍珠石斑是典型的掠食魚類,喜利用亂石堆、枯枝做為掩護,伺機伏擊游經面前的昆蟲、蠕蟲、小魚、小蝦等等。一般釣獲體型約在15~20公分之間,當珍珠石斑長到20公分之後,成長速度將趨於緩慢,而25公分的珍珠石斑已算是相當大了。珍珠石班生活於溫暖的水域,故主要出現在中南部地區少數湖泊、池塘,花蓮鯉魚潭亦有穩定族群,然而珍珠石班的族群擴散,已對原生水族造成很大的生態威脅。
克氏鱎(Hemiculter leucisculus)
俗名:餐條、苦粗仔、奇力魚、海漣仔、烏尾棕
適用毛鉤:乾毛鉤、若蟲毛鉤
分佈概況:全島河流、埤塘、湖泊、水庫
生態習性:
餐條多棲息於池塘、水庫、河川,常於水表群體巡游,找尋食物。體型多在10~20公分,但仍可長至30公分大。體表黏液有腥臭味,易釣鱗,因此釣獲後最好直接解鉤釋獲,勿用手觸摸。該種魚為雜食性且貪食,主要以漂浮在水面的有機物、落水昆蟲、水棲昆蟲、魚苗等為食,因此很容易以乾毛鉤或若蟲毛鉤釣獲,但體型大者,也可以用小型魚型飾帶毛鉤作釣,是西式毛鉤很好的入門對象魚。
水生昆蟲生態
不完全變態與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的昆蟲發育包括三個階段—卵、若蟲和成蟲。不完全變態昆蟲的幼體稱為若蟲,外觀與成蟲相似,但翅膀尚未發展完成,且生態習性異於成蟲,幼蟲成長為成蟲的過程是漸進變化,生活史中沒有經歷蛹期。常見的不完全變態昆蟲如:蝗蟲、蟋蟀、蟑螂、蟬、蜻蜓等。完全變態的昆蟲生活史則有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全變態昆蟲的幼體稱為幼蟲,幼蟲和成蟲不僅形態不同,生態習性和生活環境也不一致,幼蟲至成蟲需經歷蛹期,此時,蟲體的組織和器官會進行劇烈的改造,之後成蟲破蛹而出,這稱變態稱完全變態。大多數昆蟲如蝴蝶、蛾皆屬於此種變態類型。
蜉蝣目—蜉蝣
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全世界約有2,000 種,屬於不全變態的水生昆蟲,生活史包括四個階段:卵、若蟲、亞成蟲和成蟲( 註)。蜉蝣若蟲生活於淡水溪流、湖泊中,不同種類的蜉蝣,偏好不同的水域棲位,故若蟲外觀呈現不同態樣適應不同的水文環境,蜉蝣若蟲若以外觀形態區分,基本上可分為泳型(swimmer)、爬型 (crawler)、攀附型(clinger)、挖掘型(burrower)四大類。
蜉蝣若蟲成長的過程中會經過20至24次的蛻皮,成熟的若蟲在其翅鞘處會長出兩對深色的翅芽,接著若蟲會浮出水面,或是爬到水邊石塊、植物上羽化成亞成蟲,蜉蝣亞成蟲的翅膀呈現灰色,這也是為何蜉蝣亞成蟲的英文名為「Dun」,而蜉蝣也是所有昆蟲中,唯一生活史中會經歷「亞成蟲」階段的昆蟲。亞成蟲經過數小時至一天後,會再次蛻皮為成蟲,成蟲的翅膀即為透明狀,飛行能力亦比亞成蟲佳。蜉蝣成蟲具有兩對翅膀,其中一對較小,不甚明顯,翅膀收起時呈現船帆狀,尾部有兩根或三根細長的尾絲,無口器,許多蜉蝣成蟲在交配完畢後即力竭而亡,成蟲壽命大約只有數小時至數日之久,故古人形容蜉蝣為「朝生暮死」。在未受污染的水域中,蜉蝣族群數量相當龐大,故可謂淡水魚最重要的食物來源。
毛翅目—石蛾
石蛾種類多達7,000種以上,屬於完全變態昆蟲。石蛾幼蟲可依照是否有築巢的習性,區分為「築巢型」(Case Building) 和「無巢型」(Free Living) 兩大類。築巢型的石蛾幼蟲會吐絲將細砂石粘合成一個長管狀巢殼,巢殼兩端有開口,幼蟲只將頭部微微露出,撿拾從上游漂流下來的有機食物碎屑。由於這類會築巢的石蛾幼蟲擁有良好的庇護所,因此較難被溪魚捕食利用,唯幼蟲每次成長蛻皮後,就必須離開舊巢,重建一個新的巢殼容納自己。無巢型的石蛾幼蟲則不會築巢,活動方式就如陸生的蠕蟲一樣,多在溪床石頭背面爬行,相較於築巢型的石蛾幼蟲,無巢型的石蛾幼蟲更容易被流水沖走與遭受溪魚捕食。築巢型石蛾幼蟲發育成熟後,會將巢殼封閉,在內部化蛹;無巢型石蛾幼蟲則是吐絲作繭,再於繭內化蛹。蛹室經過一週至數週發育後,成熟的蛹會先掙扎破開巢殼或繭,接著蛹室漂浮到水面上完成羽化。石蛾成蟲外觀狀似蛾,俱有長觸角,翅面與身體覆有細毛,停棲時,翅膀收起來的姿態如帳篷狀。石蛾成蟲的飛行能力不佳,僅能進行短距離、間歇性的飛行,因此石蛾成蟲的移動方式乍看之下比較像是在「跳躍」。石蛾不僅種類繁多,且生性活潑,經常在水邊飛舞並以點水方式產卵,故石蛾對於淡水魚而言,同樣是相當重要的食物來源。
積翅目—石蠅
石蠅種類也有多達3,000種以上,屬於不完全變態昆蟲。就外觀而言,石蠅容易與蜉蝣搞混,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石蠅若蟲具有一對較粗短的尾絲,而蜉蝣若蟲的尾絲較細長,且尾絲數目為兩根或三根;蜉蝣成蟲停棲時,翅膀是直立的,宛如船帆,而石蠅成蟲的翅膀則是相疊貼在背上。
因石蠅若蟲需要較高的溶氧量,在水質清澈的源流溪、湧泉溪較有機會發現石蠅,故石蠅可算是潔淨溪流的指標生物。有些種類的石蠅若蟲為溫和的植食性,也有些石蠅若蟲為肉食性,專門捕食比牠弱小的蜉蝣或石蛾幼蟲。石蠅若蟲大多數的時間幾乎都深藏於石塊堆之下,唯有羽化之際,若蟲才會往河岸淺水區移動,接著沿著石塊爬出水面,屬於離水羽化,有別於蜉蝣、石蛾和雙翅目水生昆蟲是在臨界水面的表層羽化。由於石蠅的生活史中,除了若蟲在羽化前往淺水區的移動過程,及成蟲在水面上產下卵囊之外,石蠅鮮少暴露於毫無遮掩的水表,因此石蠅被溪魚捕食的機會自然比蜉蝣、石蛾、雙翅目昆蟲低許多,再加上石蠅生命週期亦沒有亞成蟲或蛹階段,態樣不若蜉蝣和石蛾多變,故以石蠅為模擬對象的毛鉤樣式種類相較於蜉蝣和石蛾單調許多。
雙翅目—蚊
雙翅目昆蟲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的昆蟲,雙翅目分類下大約有超過85,000種昆蟲,舉凡「蚊」、「蠅 」、「虻」等都是屬於雙翅目的昆蟲。雙翅目昆蟲的生活史同毛翅目的石蛾,屬於完全變態昆蟲。由於雙翅目昆蟲種類多,分佈極廣,對於環境的適應力和耐污染力甚至比上述的蜉蝣、石蛾和石蠅強,從負極地的苔原溼地至熱帶地區,皆可發現大量的雙翅目昆蟲。
因此雙翅目昆蟲對於毛鉤釣者而言亦是不容忽視的對象,其中,又以「蚊」為最重要的模擬對象,例如毛鉤樣式中所指的「微型毛鉤」(Midge),在蛹、若蟲、羽化狀態中的毛鉤款式,即是以蚊為[主要]模擬對象。
EOL
擬真擇餌
擬真擇餌- Match the Hatch
毛鉤設計與綁製,是西式毛鉤釣的精髓之一,亦是這項擬餌釣法獨有的趣味!
所謂的人造擬似餌-毛鉤,之所以能夠誘發魚類攝食的本能反應,在於如何讓毛鉤的外觀與動態表現符合魚類對食物的認知。
縱觀而言,毛鉤模擬的精髓在於詮釋以下兩點:
「靜態模擬」:毛鉤靜止時的輪廓光影看起來像什麼?
「動態模擬」:毛鉤的運動型態像什麼?
毛鉤綁製可透過掌握五大要素:大小、形狀、顏色、行為以及毛鉤應用的棲息環境達到「靜態模擬」與「動態模擬」的目的。
大小:不同種類的水生昆蟲,以及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水生昆蟲,其體態大小直接影響毛鉤鉤子的號數選擇。
形狀:不同的水生昆蟲,軀體的基本型態也會不同,例如石蛾蛹看起來渾圓飽滿,可以以曲柄的EN2487鉤子作為造型;扁蜉蝣軀體扁平貼在石頭上的樣子,則可以用EN200作為造型。選擇適當的鉤型綁毛鉤,才能讓毛鉤型態貼近所要模擬的對象。
顏色:毛鉤軀體的顏色,是影響整個毛鉤色調呈現的關鍵所在,雖然人類視覺中的黃色、灰色、綠色等等不一定跟魚類所看到的顏色百分之百一致,但是根據研究,魚類還是可以分辨不同顏色之間的差異。不過有些使用毛鉤飾體纖維的細節技巧值得留心,像是毛鉤溽濕後顏色會較乾燥時深,以及飾體纖維的混色技巧,如何藉由不同材質的飾體纖維呈現水生昆蟲身體的透色感等等,都是值得有心者在學習進階技巧的地方。
行為:此要點強調毛鉤的動態表現,因為毛鉤除了是模擬水生昆蟲的外觀之外,毛鉤的動作也是輔助魚類認知食物的一項要素。有些我們覺得四不像的毛鉤也能釣到魚,其中的關鍵反而是在於毛鉤的動作。舉例而言,Griffith’s Gnat實在是簡單到不行的pattern,孔雀羽支、黑白花蓑毛繞一繞就OK了,不過這款毛鉤模擬的可不是什麼黑色小毛蟲掉到水面,而是透過輕輕的收餌技巧,來模擬雙翅目昆蟲在羽化時極力想要掙脫蛹室的樣子。
棲息環境:毛鉤釣手應學會系統性的邏輯思考與判斷,在什麼樣的環境預期會出現什麼樣的水生昆蟲相貌,減少勘誤法的頻率與時間。例如在湖泊釣餐條時,優先考慮使用雙翅目的微型毛鉤和小型四節蜉蝣毛鉤,在源流溪釣馬口魚時,可以大膽考慮使用石蠅毛鉤。
總括上述毛鉤設計的五大要素,毛鉤的大小、形狀、顏色強調的是毛鉤的靜態外觀模擬,而動作、棲息環境則強調毛鉤的動態操作,也即是動態模擬。
常用的毛鉤樣式如Elk hair caddis、PMD parachute、Floating nymph、Beadhead pupa等等,不論是在造型設計還是材料上的搭配,必定為之前毛鉤玩家們經歷過多方嘗試後,認為可行、好用的毛鉤樣式,所以才會流傳到至今,至於這些毛鉤設計背後的精神,的確值得有心學習者去思考其中的邏輯,如此在往後毛鉤綁製時便能舉一反三加以應用與創造。
打結收尾
打結收尾步驟圖

將結節鉤搭上綁製線

持繞線柄手將線繞過結節鉤下方

結節鉤翻轉形成綁製線直角三角形

翻轉兩圈

繞線柄將綁製線向後拉以脫離結節鉤後彎

持繞線柄手持續收線

結節鉤前搭鉤脫離後拉緊綁製線

剪去多餘的綁製線
簑毛纏繞
將簑毛莖端以綁製線固定
取出縮毛夾
順向纏繞簑毛於鉤身
利用簑毛夾拉緊簑毛使羽支張繞
持續繞圈形成簑毛結構
以綁製線完成結節固定簑毛
軀體綁製
軀體綁製
翅膀綁製
翅膀綁製
尾絲綁製
尾絲綁製
固定綁製線
固定綁製線步驟圖

將綁製線貼近鉤身

綁製線下繞鉤身形成V字

向鉤眼後方繞圈壓實綁製線

持續後壓繞圈增加綁製線與鉤身摩擦力

剪去多餘綁製線
綁製線材
綁製線材
綁製線可粗分為綁製線(Thread)、絲棉線(Floss),以及第三類的其他輔助線材。這些線材的顏色、粗細都相多元,多依照所需的毛鉤大小、顏色選購。
綁製線
是由數十根極細的「單絲」(Filament) 所集合,並未經過捻製。綁製線的粗細規格有兩種標示法,一是以數字,即8/0、6/0、3/0、1/0,前面數字的號碼越大的線越細。另一種則是以丹尼(Denier)標示,數字越小的線越細,如50、75、100、200。
絲棉線
從外觀上看來是一種未經捻製,由許多細絲所集合成一束的散絲,並具有柔美的光澤。其主要用途是綁製古典系的濕毛鉤、飾帶式毛鉤及鮭魚毛鉤。絲棉線的標示方式是以英文字母X代表「股」或「束」的意思,即英文的Strand,常見的規格如1X、2X、4X。
其他輔助線材包括金屬線(Wire)、閃光飾線(Tinsel)、飾編鬆線(Chenille)三類。
金屬線
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為了增加毛鉤反光的鍍膜金屬線,二是為了增加重量的鉛(錫)線。金屬線都是依照粗細區分其規格,其中鍍膜的金屬線因為目的是反光用,所以顏色較多,常見的如金、銀、紅銅、紅、綠、藍、橘等。
閃光飾線
原意為裝飾用的閃亮金屬片,早期多是以金、銀細絲軋製,做成細長薄片。它的目的是增加各式沈水性毛鉤在水中的反光性,故較多用於濕毛鉤、飾帶式毛鉤或鮭魚毛鉤。
原文是用來滾邊的絨線,在毛鉤上則是以捻製方式將毛材、亮絲等材料撚進線內,使其成為整條佈滿絨毛的線材。其功能為製作大型毛鉤的軀體,如毛蟲、蚯蚓、海蟲、水蛭等。
獸毛類
獸毛
常用鹿種約五類,分別是:加拿大紅鹿(Elk)、麋鹿(Moose)、馴鹿(Caribou)、白尾鹿(Write tail)、騾鹿(Mule deer)。因鹿類多生活於溫、寒帶,因此演化出「中空」剛毛並藉此禦寒,而這種中空特性讓鹿毛有很好的浮力。
鹿毛由於身體部位不同還可分為軀幹毛(Body)、踝毛(Hock)、尾毛(Tail),軀幹毛還分為背部(Back)與腹部(Belly)。鹿毛色彩較為單調,多呈現灰褐色、卡其色、淺棕色,因此市面上多有染色與漂白的。
其中漂白的騾鹿、白尾鹿、加拿大紅鹿的軀體毛,是鹿毛石蛾成蟲(Elk Caddis)翅膀的主要材料,至於染色的則很適合製作「鹿毛撥水毛鉤」。鹿尾毛(Buck tail)則因為纖維長且具有些許浮力,所以多作為飾帶毛鉤的「翅」或上半部軀體。此外,麋鹿也很常用。由於它較粗且長,顏色深,不適合染色,所以多用在昆蟲毛鉤的軀體或乾毛鉤尾毛。
兔毛:
兔毛因取得便宜與容易已是製作獸毛條(Zonker)與飾體纖維的主要材料。由於兔毛在水中蠕動感很好,特別適合製作大口鱸、鱧魚的毛鉤。
小牛毛:
小牛毛分為小牛尾與小牛軀體毛。差別在於小牛尾的毛型呈波浪狀彎曲且較粗,較具有蓬鬆感;軀體毛則較直且柔軟些。兩者功用大致相同,可作為降落傘毛鉤的目印、伍夫毛鉤的翅、瘋狂查理的翅。顏色除了天然白色,染色的也很多。
松鼠毛:
松鼠毛皮多做為獸毛條或飾體纖維所用,惟松鼠毛的色較暗且有縞紋,多應用在模擬較有保護色的餌生物,如美洲螯蝦、小螃蟹或是大型石蠅毛鉤的翅膀。
狐毛:
狐毛分為軀體與尾部,軀體毛較柔軟,多作為獸毛條使用;尾毛則夾雜較硬質的剛毛,適合綁製小形飾帶式毛鉤。
山羊:
山羊毛的質感為半透明,略像人的白髮,加以質地較硬,適合綁製較大的飾帶毛鉤,作為填充材料。顏色除了白色外也有許多染色產品。
羽毛類
禽鳥翅膀上用以飛行的羽毛稱為飛羽,市面主要種類是鴨、鵝、火雞,其次是孔雀或其他雉雞類,稀有鳥類則價格不斐!毛鉤專用的飛羽一定是「成對」出售,否則無法取得左右對稱的材料;再者,外觀有無破裂、嚴重扭曲也很重要。色彩方面,天然色與人工染色者均有。
用途上飛羽主要是製作乾毛鉤或溼毛鉤的「翅」,鵝飛羽則可取其羽支繞製乾毛鉤或若蟲毛鉤的身體。此外,火雞、鵝的飛羽還可以切下羽支,然後以不同色澤拼接起來,作為古典鮭魚毛鉤的拼合翅(Married Wing)。
鳥身上的羽毛扣除簑毛、飛羽、絨羽、尾羽等,有特定定義的部位後稱為體羽。通常指鳥類背部、胸部、體側等處的羽毛。
選用體羽多依其特殊的花紋、顏色或光澤,故主要用於古典飾帶毛鉤、濕毛鉤或鮭魚毛鉤。產品類型則有整隻鳥剝製,例如山鶉、鷓鴣、環頸雉等,或僅一對翅膀、分裝小袋,宜視毛鉤需求購買。
製作上最常見的是當作製作軟簑毛(Soft Hackle)使用,或者取整片製作如魚型毛鉤的鰓蓋(Cheek)。當然也可以將其羽支,製作若蟲毛鉤的足或溼毛鉤的簑毛。
絨毛:
最常見的為火雞絨,由於質軟水中動感好,多作為飾帶毛鉤的材料,然性質柔軟較容易斷裂。絨毛因接近體表,顏色單調,不是灰就是白,因此有許多人工染色的色彩。主要用來製作飾帶毛鉤。
市售尾羽多以雉雞類為主,用途主要是毛鉤的尾毛或若蟲翅鞘、足及腹部等用途,少數鮮豔者,也可作為古典鮭魚毛鉤拼接拼合翅或當作角(Horns)的構造。
原為法文Cul De Canard,原意是「鴨子的臀部」,引申為鴨臀附近的絨毛。鴨臀附近的絨毛因靠近油脂腺,所以此處絨毛具有極佳的撥水性,加以它的羽支、羽小支、羽纖之的纖維細密,抱氣性強,浮力良好,適合製作乾毛鉤、羽化式毛鉤的。
鴨臀絨分類依形狀、絨毛密度及大小區分,自然色有白色、淺褐色、深褐色或雜班等,並且有各種染色樣式。
鴨臀絨主要應用在製作乾毛鉤的翅或是羽化式毛鉤的目印等用途,也可以將其當作軟簑毛,繞成簑毛狀,製作乾毛鉤。
簑毛
綁製材料所稱的簑毛主要指鷄,且依雞的性別及部位細分為四種,即雄雞頸部簑毛(亦稱肩部;Cock Neck Hackle或Cock Cape Hackle)、雄雞鞍部簑毛(Cock Saddle Hackle)、雌雞頸部簑毛(Hen Neck Hackle)和雌雞鞍部蓑毛(Hen Saddle Hackle)。
市面簑毛有整片連皮販售,也有拔下羽毛再分裝小袋。價格上因雞的品種及廠牌不同而差異很大。標示上高價位簑毛有等級之分,如白金最佳,以下則是金、銀、銅三等。
簑毛級數以一片剝製成品中適用#14~18乾毛鉤的簑毛數量為標準,數量越多、羽毛越細長、越富有光澤或羽支彈性越好,價值越高;反之,價格越低。羽支長的大片簑毛雖無法綁製乾毛鉤的簑毛,但可將其羽支當作尾毛使用,或是整片海水或湖泊等飾帶毛鉤。
色澤方面,天然色約有十多種,多適合昆蟲類或較古典的毛鉤樣式,而人工染色者也不少,且比較鮮豔,適合飾帶毛鉤或撥水毛鉤。
飾體纖維
軀體纖維(Dubbing)
軀體纖維是製作毛鉤的重要材料,其功能主要是做為中小型毛鉤的身體。目前飾體纖維粗分為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兩大類,天然材料又分為獸毛、鳥羽、昆蟲與植物纖維四類;人工材料則分為化學纖維、合成樹脂纖維及金屬纖維三類。
市面上飾體纖維分為盒裝、散裝兩種方式販售,盒裝的色彩都是配好的,通常以十二色或六色一盒;散裝為盒裝之補充包或盒裝所沒有的特殊色,甚至有些廠家因顏色過多故僅販售小包散裝。
材質的選擇
如果是製作中小型乾毛鉤、羽化式毛鉤,可以使用外觀看起來像棉花般的化纖飾體纖維,如Approach的極細型飾體纖維;製作大型乾毛鉤,則可使用兔臉毛飾體纖維;若是製作若蟲毛鉤則可使用兔軀體毛飾體纖維、松鼠毛飾體纖維;如果要若蟲毛鉤、溼毛鉤、小型飾帶毛鉤等具有閃光感,那可以選擇冰晶飾體纖維。
鉤子
鉤子無疑是釣魚過程中與魚接觸的第一線,鉤尖的銳利度,鉤身的強度及節夠,鉤型及鉤眼的設計,以及鉤體材質都會直接影響釣獲的過程
釣鉤構造:
釣鉤部位在定義上分為十個部位,分別是鉤眼(Eye)、鉤柄(Shank)、鉤腹(Bend)、鉤裂(Gap)、鉤尖(Point)、倒鉤(Barb)、鉤喉(Throat)、鉤矛(Spear)、鉤眉(Brow)、鉤踵(Heel)。
釣鉤標示:
西式毛鉤專用鉤在標示上有許多文字、符號,說明其屬性,以下列舉常見者供為參考:
縮寫 |
原文及意義 |
|
X |
Extra的縮寫,他的意義是表示所謂的「附加」或接近「倍」的意思。 | |
鉤眼 |
U/E |
Up Eye的縮寫,上鉤眼。 |
S/E |
Straight Eye的縮寫,直鉤眼。 | |
D/E |
Down Eye的縮寫,下鉤眼。 | |
鉤柄 |
XL |
Extra Long的縮寫,比標準長1倍的意思,2XL即比標準長2倍,以此類推。 |
XS |
Extra Short的縮寫,比標準短1倍的意思,數字變化時表示乘以倍數。 | |
鉤骨 |
XF |
Extra Fine的縮寫,比標準細之意,2XF即比標準細2倍。 |
XH |
Extra Heavy的縮寫,比標準粗之意,數字變化時表示乘以倍數,如3XH。 | |
鉤腹 |
XW |
Extra Wide的縮寫,比標準寬之意,數字變化時表示乘以倍數。 |
倒鉤 |
BL |
Barbless的縮寫,為無倒鉤的意思,有倒鉤通常不做任何標示。 |
鉤號尺寸:
西式毛鉤的鉤號不同於日系鉤款,分兩方面。若書寫為2~32者,如2、4、6……28、30、32,其數字越大則鉤子越小。從1/0~5/0,則數字越大鉤子越大。
結節鉤
節結鉤
節結鉤能協助綁製者在綁製毛鉤收尾時,能夠精準、整齊地將綁製線打結收尾,結鉤可分為馬特拉里型(Matarelli)與湯姆森型(Thompson),兩者節結鉤的操作方式略有不同,需要練習方能熟悉手法。品質較為講究的節結鉤在握把處具備電鍍處理,可以防止握把因長期沾黏到手部皮膚的油脂與汗水,造成金屬氧化產生銅綠或生鏽。
繞線柄
繞線柄
繞線柄的功能是固定綁製線軸,讓綁製者在綁製毛鉤時方便握取線軸並且控制線軸的出線。
繞線柄的品質關鍵在於出線口的材質,初級的繞線柄的管口多為低階不鏽鋼材質,管口內可能因為金屬打磨不佳,或是氧化生鏽,導致綁製線被粗糙的管壁磨斷,這對正在綁製毛鉤的綁製者而言是非常洩氣的事。進階級繞線柄的管口材質則是以陶瓷或黑礦石製成,管口質地相當滑順,不會刮傷綁製線,為了維護繞線柄管口,繞線器應避免碰撞或摔落,以免對出線口造成損傷。
繞線柄裝設綁製線的方法
剪刀
剪刀
雖說剪刀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工具,但是毛鉤綁製是個相當重視細節、講求做工精細的活動,為了能夠乾淨俐落的的裁切材料,並且將將毛鉤(毛材)修成理想的造型,故一把銳利且操作起來順手的剪刀是相當重要的,無怪乎許多經驗豐富的毛鉤綁製者一致認為,剪刀是綁製鉗之外最值得投資的工具。高階的剪刀為不鏽鋼材質,刀鋒相當銳利,有的刀鋒還具有鋸齒狀設計,讓綁製者在裁剪韌度較高或是表面光滑的材料時,雙刀鋒能夠夾緊材料,將其乾淨俐落剪斷。
常見的剪刀尺寸有3.5吋、4吋和 4.5吋 ,一般綁製毛鉤過程中,以3.5吋和4吋的剪刀最容易上手,只有在修剪體積更大的飾帶毛鉤時,才有機會使用到4.5吋以上的剪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小型剪刀為了便於使用者修剪毛鉤細節,除了刀柄薄、刀尖小,就連刀柄也設計為曲柄造型。一把優異的綁製毛鉤專用剪刀,其刀鋒銳利度、耐用性、刀鋒開合順暢度、以及為了抗污、抗氧化所做的表面電鍍處理,甚至於造型,皆有值得稱讚之處,這也無怪乎頂級專用剪刀的零售價都超過50美元以上!
綁製鉗
綁製鉗
主要功能是固定鉤子,使之不會輕易移動,便於玩家在綁製毛鉤時能夠空出雙手,在鉤子上添加綁製材料與加工。綁製鉗是綁製毛鉤時必備的工具,也是眾多綁製工具中功能最複雜、產品價差最大的工具。綁製鉗依照價位與性能表現大致上可分為入門級、進階級、專家級三種等級。
入門級綁製鉗:
零售價錢大約在 20~100 美元左右,價格低廉,適合初入門或預算有限的釣友,大致上能滿足最基礎的綁製功能—固定鉤子。但入門級的綁製鉗的夾頭精密度不足,且採取平面夾頭設計,因此夾頭對於鉤子的固定性差,鉤子很容易在綁製施作過程中因為稍微用力拉扯而位移。再者,入門級的綁製鉗多是以較差的中碳鋼鑄造,因中碳鋼硬度不足,若是遇到硬度較大的高碳鋼鉤子,夾頭反而會因為與鉤子過度壓迫,造成夾頭平面受損 (凹陷),而凹凸不平的夾面將會使得夾頭更難以夾緊鉤子。
近年來網購通路有不少仿冒中高階的商品,之前看到部分有心[老手]操弄議題]讓不少新進釣友趨之若鶩,但在兩年光景中,這些網拍網購綁製鉗紛紛冒出來拍賣或是被束之高閣,原因不外品質差、材質差,模仿了外觀卻沒模仿到最重要的精密度及可靠度,外表高端但是骨子裡面可以說比入門的綁製鉗還糟糕。
零售價錢大約在 100~200美元左右,常見的品牌有Griffin 與 Renzzeti 。該階級的綁製鉗不論在產品的質感與性能都較入門級綁製鉗提升不少,夾頭的材質也升級為不鏽鋼或合金,夾頭可以牢牢地夾緊鉤子,避免鉤子滑動,而且夾頭的耐用性也較入門級夾頭大幅提升。大體而言,進階級綁製鉗算是頗值得投資的選擇。
專家級綁製鉗:(圖片誤)
專家級綁製鉗的夾頭多是以熱處理鋼材或是粉末冶金,硬度及精密高,可以增加夾面對小型鉤子(#20以下)的固定性,溝槽狀的設計則是讓夾頭可以輕易咬合住大型鉤子(#6以上)。具備同軸旋轉功能是專家級綁製鉗的另一特色,同軸旋轉讓夾頭上的鉤子在翻轉時,鉤柄仍能維持在同一水平上,讓綁製者可以更輕易的將毛鉤倒置過來加工,此功能對於進階綁製者製作倒置型毛鉤、若蟲毛鉤和飾帶毛鉤時非常實用。此外,專家級綁製鉗還可在加掛垃圾袋、置線架、背景板,讓綁製工作站的週邊功能更齊全。目前市場流通較大的高階綁製鉗品牌有Dyna King、C&F、Marc Petijean,縱觀而言,專家級綁製鉗無論是產品精緻度、設計性、耐用性以及功能擴充性方面,皆可謂相當健全,唯產品零售價幾乎都在400美元起跳
。
基礎拋投動作
基本動作方面,其項目有四:分別是「提竿、前揮」(Pick up & Lay-down)、「假拋投」(False cast)、「餵線」(Line delivery)、「射線」(Shoot)。
一、提竿、前揮:這是拋投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動作。提竿、前揮的動作可細分為五小動,分別是「預備」、「提竿」、「停止」、「暫待」、「前揮」,以下就以圖片說明。
圖1預備:將竿子自然垂下指向3點多的方向,握竿的右手不須太用力。前臂與手腕儘量貼攏捲線器座,重量線則抽出竿子兩倍長左右,接上7~9呎的前導線,並於末端繫上1cm的毛線。
圖2提竿:即開始向後上方揮動竿子。
圖3停止:即竿身指向鐘面11點方向時,停止揮動,切記不要造成闊傾角的倒竿現象。
圖4暫待:此時需等待重量線與前導線完成翻圈,注意此時重量線應朝九點半或十點方向飛去,若低於9點鐘方向,表示發生倒竿。
圖5前揮:將竿子向前揮動,回到先前預備的位置。需注意竿子回到原處時,翻圈應向前飛,而非向下。
二、假拋投:毛鉤未落水前的拋投,稱為假拋投。假拋投的目的有二,一是藉重複拋投將重量線漸漸加長,增加拋投距離;二是為了將毛鉤準確送到標點,進而重複兩三次的拋投,以便瞄準。
圖1是準備姿勢,可比照前面提竿的預備動作,差別是重量線要拉出竿長的2.5~3倍,且左手須握好線,手肘彎曲位在皮帶上緣,前導線與代替毛鉤的毛線均與前述相同。
圖2是開始後拋,請記住加速力道,以帶動重量線飛起為原則。不要過度用力,否則到達停止定位時,會因急停造成「頓竿」或「闊傾角」;但也不能連帶不動線,見圖3(這點女性比較容易發生)。
圖4是停止與暫待。要領與提竿、前揮的技巧相同,差別是線較長,故要注意「用力」不當所造成的闊傾角問題。
圖5為前拋。當然首先要確定後拋的翻圈完成沒?若結束才能向前揮竿。若無法兼顧回頭確認,那麼當聽到如抽鞭子般的聲響時,便是犯了翻圈未完就前拋的錯誤。此外,前揮的過程中要注意手腕不要下壓,這樣會使翻圈的方向並非向前方飛行;再者,前揮加速時也需注意力道,避免頓竿。
圖6是停止與暫待。停止點在一點半到兩點之間,至多勿超過兩點的位置,且等待翻圈結束,再繼續後拋投。
練習假拋投要怎樣才可以?建議在無風或微風下,可持續假拋投,且不打結、纏線,維持一分鐘左右,再進入下一步「餵線」。
三、餵線:當能穩定維持翻圈不墜落、打結時,便要藉慣性將線送出,以達更遠的距離,而該動作稱為「餵線」。
餵線技巧很簡單,只要將先前含住重量線的左手,在前拋到達「停止點」時將兩指放開,便可感到重量線被慣性向外帶出。小技巧則是先抽出一段線露在捲線器外,以便餵線順暢,且當前翻圈完成時即刻含住,並開始後拋投。
四、射線:這是拋投的最後一個動作,也就是當餵線距離足夠時,要依賴最後一次餵線將毛鉤送抵標點,該動作因不再有假拋投,且一次將線送出許多,故稱為「射線」。
動作在於射線是將手掌打開「托住」重量線,幫助它飛出;遠投時更要將左手完全離開重量線,以減少射出阻力。此外,射線到落水的過程中,竿尖要配合重量線的高度下降,以便線滑出。
釣組組合方式
釣組的組合方式
組合順序為:捲線器→預備線→重量線→前導線→子線,並在子線穿過所有的導環之後綁上毛鉤
- 將預備線平均纏在捲線器線杯軸上:通常預備線要纏至約高於捲線器最小孔洞處,提醒纏線前注意哪一手捲線,會影響纏線的方向,圖例為ARBOR KNOT
- 結合預備線及重量線:在正常廠商販賣的重量線上會標示[THIS END TO BACKING],圖示淺色線段為預備線,若重量線末端已經有環,可以採用上圖的ARBOR KNOT打結。
- 結合重量線及前導線:在此應用環對環系統(LOOP TO LOOP)。
- 若需要延長或銜接子線:子線的規格要等同或稍細於前導線的規格,在線徑落差合理的情況下使用電車節(BLOOD KNOT)相當牢靠,四個方向同時拉扯後剪掉線頭以減少纏線困擾。
- 綁上釣鉤:將子線穿過鉤眼之後打結,圖例為CLINCH KNOT。
之後就可於草地或水邊進行拋投練習,並提醒注意經過拋投範圍的路人及朋友。
釣竿:號數不需特別限制,建議一般新手可考慮從自己購買的第一把竿子開始練習即可。
捲線器:請挑選能夠平衡竿身重量者,即捲線器含重量線裝在釣竿後,將食指當做支點,放在釣竿握把的前1/3處,若能維持竿尖平衡即可。
重量線:請搭配釣竿標示的線號,在練習時務必銜接前導線,且前導線末端繫上一小段毛線(約1公分)以代替毛鉤避免受傷。
涉水褲與溯溪鞋
涉水褲
毛鉤釣遊的過程中,釣者需要涉水尋找垂釣標點,並且爭取足夠的拋投空間,因此一件合宜的涉水褲是毛鉤釣遊運動中不可缺乏的衣物裝備。涉水褲讓釣者可以保持下半身乾爽,避免長時間浸泡於低溫的溪水中,引發失溫或身體不適,畢竟溫帶國家垂釣鱒魚的水溫,幾乎都在攝氏14度以下,如此冷冽的水溫根本不適合身體浸泡,因此更顯得穿著涉水褲的必要性。此外,若是在水質較差的水域如河川的中下游、汽水域或是沼澤區垂釣,穿著涉水褲則是保護皮膚避免直接與髒水接觸,以免造成皮膚過敏或發炎之苦。涉水褲除了防水,還講求透氣性,中高價位的涉水褲大多為俱有「Gore-tex」塗料的材質;反之,使用不透氣膠布製作的廉價涉水褲,容易讓穿著者感到涉水褲內部悶熱潮濕,導致涉水褲外濕內也濕、甚至發臭(汗水無法蒸散造成),如此反而失去穿著涉水褲的功能訴求。
毛鉤釣專用的涉水褲除了首重防水與透氣性之外,涉水褲各部位設計亦是針對釣者涉水垂釣的需求予以強化。例如膝蓋處因為常彎曲,並且與地面接觸摩擦的機會較多,因此涉水褲在膝蓋處的布料常予以增厚處理,增加涉水褲的耐磨性;涉水褲在胸口處設有內袋,可裝些隨手拿取的工具,例如毛鉤盒、擦手布等;使用腰帶束緊涉水褲的腰部,可讓涉水褲更貼身,衣著外觀上也顯得更有型;腳踝部位則有防沙束袋,用來罩住溯溪鞋套口處,避免砂石跑入鞋中造成腳底不適。挑選涉水褲時最好能夠親自試穿,確認涉水褲是否合身。過窄的涉水褲縱使還是可以勉強套入,但是穿著過緊的涉水褲站入水中時,水壓會把涉水褲壓縮的更緊迫,如此將會造成雙腿、雙腳的不適感;過寬鬆的涉水褲則因為不夠貼身,涉水時水阻較大,除了移動時不方便,也增加了穿著者因失去平衡而落水的風險。市面上許多涉水褲產品皆為美商品牌,因此產品大小多是以西方人的身材定義,例如對於身高175 公分中等身材的亞洲人而言,一般挑選「M」號即可,身高低於170公分的釣者則可選擇「S」號。
溯溪鞋
溯溪鞋是與涉水褲搭配的必要衣著裝備,雖然部分涉水褲款式直接連結著溯溪鞋,但是這類附帶的溯溪鞋多是雨鞋造型。考量涉溪過程中,釣者都是走在極為崎嶇的石礫地面上,且站立時間長,因此涉水垂釣對於足部的壓力負擔頗大,雨鞋造型的溯溪鞋因為構造過於單薄,難以擔當保護足部的重任。相較之下,中筒登山鞋造型的溯溪鞋對於腳踝的固定性、腳底的支撐性、足部整體的包覆性與保護性都較前者佳,因此若對於足部的保護性與穿著舒適性較為講究的消費者,建議還是要另外選購中筒造型的溯溪鞋較為理想。大多數的溯溪鞋為了克服石塊上滑溜溜的青苔與矽藻,鞋底多採用俗稱菜瓜布的毛氈,然近年來,因為環保因素考量,許多大廠陸續推出橡膠鞋底的溯溪鞋 (註)。選購溯溪鞋時,建議必須搭配涉水褲試穿溯溪鞋,一般而言,涉水褲足部的襪袋有一定的厚度,再加上涉水時水壓會擠壓涉水褲與溯溪鞋,因此溯溪鞋多半要比平常慣用鞋子的號數大上1至1.5號才適合,例如平常若是穿著美規9號的鞋子,那麼溯溪鞋恐怕必須挑選美規10號才不至於過緊。
註:部分地區或國家為了避免毛氈鞋底夾帶外來種藻類或生物進入當地水域,因此已禁止釣者使用毛氈鞋底的溯溪鞋,例如冰島和紐西蘭就是顯著的例子。然而橡膠鞋底的溯溪鞋僅適合在溪床無藻類覆蓋的水域,或是底質為平坦的碎礫石灘、砂質底的水域使用,面對石頭上覆有厚厚矽藻的溪流,基於安全上的考量,建議消費者在合法前提下使用毛氈鞋底的溯溪鞋!
毛鉤
西式毛鉤分類介紹
乾毛鉤
乾毛鉤是藉由表面張力漂浮在水面上,模擬昆蟲在水面上的樣子
乾毛鉤的模擬對象通常是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雙翅目或是部分陸生昆蟲的成蟲。乾毛鉤是西式毛鉤最基礎、最重要的毛鉤分類。主要的乾毛鉤設計有[降落傘]、[Catskill-標準型]、[有翼式-upwing / downwing]、[CDC鴨臀絨簑毛]、[Com-para 半扇狀簑毛]等型態
乾毛鉤的主要構造包括:尾絲、軀體、翅膀、簑毛(部分含目印)。
若蟲毛鉤
若蟲原意指蜉蝣目及襀翅目等不完全變態水生昆蟲的幼體,但「若蟲毛鉤」廣義而言亦包含了模擬完全變態水生昆蟲的幼蟲。若蟲毛鉤是由英國人 George Edward MacKenzie Skues (1858~1949) 所創,根據Skues 先生長年在英國知名的石灰岩溪水域觀察,發現鱒魚對水生昆蟲若(幼)蟲有相當高的捕食率,故發展出蜉蝣若蟲毛鉤。後來的自然科學研究結果證實了Skues 先生的經驗,水生昆蟲的生命週期中,若(幼)蟲階段恐怕就佔了絕大部分的時間,相較之下,成蟲僅佔水生昆蟲生活史中極短的時間,故不難理解鱒魚的食物來源有80% 來自於若(幼)蟲。
羽化式毛鉤
模擬水生昆蟲處於羽化階段的毛 鉤,通常是以蜉蝣、石蛾與雙翅目最為主要模擬對象。自從發展出若蟲毛鉤系統後,羽化式毛鉤一直「附屬」於若蟲毛鉤系統,但由於許多水生昆蟲羽化行為均在水 表進行,故這種「臨界水面」狀態使羽化式毛鉤擁有其獨特性。雖然「羽化」僅是水生昆蟲生活史中極短暫的過程,但卻也是水生昆蟲最脆弱、最容易被魚類捕食的時刻,故羽化式毛鉤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視。1950年代後,經過科學觀察實證,確定羽化式毛鉤有其獨特性與重要性,便逐漸將其獨立為一特定系統。羽化式毛鉤的定義大致建立在下列三種條件:開始上浮準備羽化的若蟲或蛹;脫皮中的若蟲或蛹;剛完成脫皮的成蟲。
濕毛鉤
濕毛鉤模擬對象為水生昆蟲羽化失敗或成蟲死亡沈入水中的樣子。濕毛鉤是西式毛鉤中最早發明出來的系統,原因是古時候並無高碳鋼魚鉤,當時的鉤子重量大,體積不如現代鉤子纖細、精緻,因此很難藉由毛材的表面張力漂浮在水面或水表,故在十八世紀之前並無「乾」、「濕」毛鉤之分。高碳鋼魚鉤發明之後,毛鉤系統遂朝「沈水」與「浮水」兩類發展,於是外觀設計較原始,具有飛羽翅或軟蓑毛,但毛材不具有表面張力機能,是以沈水為目的的毛鉤即被歸類為濕毛鉤。綁製濕毛鉤的材料偏向傳統的鳥獸毛材,特別是古典造型的鮭魚毛鉤顯得相當華麗,此類毛鉤亦是另一項垂釣鱒鮭魚的主流文化。
飾帶毛鉤
最早的飾帶毛鉤是在19世紀中葉時出現於英國的文獻中,飾帶毛鉤泛指使用鳥羽或鹿尾毛綁製成模擬魚苗的毛鉤。不過飾帶毛鉤在20世紀初傳到北美之後才開始真正大放異彩,當時居住在緬因州的釣手 Carrie Stevens 設計出一款飾帶毛鉤—Gray Ghost,成了攻克當地湖泊盛產的大型河鱒之利器,爾後,美國各地的其他釣手,紛紛以Stevens 女士的毛鉤設計為基礎,發展出不同款式的飾帶毛鉤,並且收到不錯的效果,飾帶毛鉤遂在毛鉤分類系統中確立了地位。1990年代之後,隨著毛鉤綁製材料的多元化,石化人造絲開始被大量應用於綁製飾帶毛鉤,同時碳纖釣竿的普及性,使得西式毛鉤的釣遊魚種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鱒鮭魚,得以往海水釣遊發展,為西式毛鉤活動開啟了另一張新頁。現在,舉凡使用天然鳥獸毛材或石化人造絲材料,且以餌魚、蠕蟲(水蛭) 或是甲殼類(蝦、蟹)作為模擬對象的毛鉤,皆可歸類為飾帶毛鉤。
捲線器
捲線器
相較於釣竿與重量線,西式毛鉤捲線器在裝備的重要性比起前兩者要小得多,這是因為他最初的意義就只是一個「收納重量線」的裝置。當然,比起一、二百年前,現在由於西式毛鉤對象魚以擴及海水魚種,甚至不乏大型的魚種,因此一些捲線器的設計必須考量煞車,以提升搏魚的效率。就選擇上,有幾個挑選的方向,如以下所述:
直徑大小 此項目考慮的是視覺感是否比例良好,不會有太大、太小的感覺,一般較長的竿子會使用直徑較大的,反之較小。
重量 請挑選能夠平衡竿身重量者,即捲線器含重量線裝在釣竿後,將食指當做支點,放在釣竿握把的前1/3處,若能維持竿尖平衡即可。另一項重點則是調性較慢的竿子可選重量稍重的捲線器,調性較快的,則可選擇較輕的款式。
煞車形式 1~3號的竿子可選用只有制輪系統的款式,4號以上若考量作釣拉力較強,會快速竄游的對象魚,就必須考慮具有煞車的款式。一般有煞車的捲線器粗分為碟煞與軸承煞車兩大類。
線軸大小 線軸大有助於讓重量線纏繞在線盃內不那麼捲曲,也可減少因纏繞較厚的預備線在線盃中,一但濡濕時乾燥速度較慢。但用在1~2號竿的小型捲線器受限體積與直徑,所以少有大線軸款式。
表面鑽孔 表面鑽孔
表面處理 現代多數鋁合金材質的捲線器,多以陽極處理方式在表面形成保護層。因此多數鋁合金捲線器只要陽極處理沒被破壞,沾到海水都只要以溫水沖洗即可。至於塑鋼材質雖然外觀較不美觀,但有比較抗海水的優點。越多者,除了越輕量以外,藏在裡面的預備現也越容易乾燥,但外觀會比較有現代感。鑽孔與鏤空少甚至沒有的。多半是古典款式,有另一種美感。
重量線及相關線材
預備線 (Backing)
預備線是纏繞在捲線器中最內層的線材,材質為編織型達克隆(Dacron)布線,一般號數分為20磅與30磅,特色為低記憶性,不易扭曲,與重量線和捲線器內軸連接時,線結不容易鬆脫,線材本身的強度也大,不易斷裂。預備線的主要目的有二:增加捲線器線軸的寬度,避免直接將重量線纏在過窄的線軸上,導致重量線因過度扭曲產生記憶性;另一目的則是讓釣者在搏魚時,有更長的出線距離作為緩衝。不過實際垂釣經驗中,重量線出盡的機會並不多,一般只有在垂釣鮭魚或大型海水魚時才有機會利用到預備線作為緩衝。
重量線 (Fly Line)
重量線是一條利用重量帶動釣組的線體,堪稱是毛鉤釣具中最重要的裝備。重量線的功能在於拋投時對釣竿造成荷載(Load),荷載越大,釣竿的反發力就越強,拋投距離也就就越遠。最早的重量線是以馬尾絲製成,後來改用蠶絲,直到近代塑化材料發達之後才用PVC塑化材料製作重量線。1961年時,AFTMA制定出重量線的重量規範,總算讓廠商與消費者在定義重量線規格上有了共通的比對基礎,而毛鉤釣竿的號數定義,也是依照該支竿子適合搭載幾號重量線拋投來定義,例如一把竿子適合以三號線拋投,則該竿子定義為#3竿。
AFTMA 重量線號數定義 |
||
AFTMA 號數 |
前30英呎重量線的 重量 (喱) |
可接受誤差值區間 |
1 |
60 |
54-60 |
2 |
80 |
74-86 |
3 |
100 |
94-106 |
4 |
120 |
114-126 |
5 |
140 |
134-146 |
6 |
160 |
152-168 |
7 |
185 |
177-193 |
8 |
210 |
202-218 |
喱(英美制最小重量單位,1喱=0.0648克) |
隨著塑化材料的應用與製造技術的演進,重量線廠商生產出各種漸縮率/沉率/單位長度內質量分配/顏色等的重量線,滿足釣者在不同水域、不同情境下的拋投需求,以下是重量線常見的規格標示縮寫:
縮寫 |
原文與意義 |
DT | Double Taper;雙端漸縮線 |
WF | Weight Forward;重量前置線 |
ST | Shooting Head;遠投線 |
F | Floating;浮水線 |
S | Sinking;沉水線 。S3 表示沉率為3 英吋/每秒 |
I | Intermediate;緩沈線,沉率約1~1.53 英吋/每秒 |
重量線拋投過程中出線順暢與否,以及重量線的耐用性,除了與重量線本身的品質有關之外,重量線的保養工作也是不容忽視。若沒有在惡劣水質環境下垂釣,且每次釣遊後妥善保養重量線,大多數中高品質以上的重量線都能用一至兩年左右(視垂釣頻率而定)。以下是清潔重量線的方式:
- 水桶中裝入清水,再加入少量的清潔劑 (例如沙拉托)。
- 將待清潔的重量線取出,放入水中清潔,記得不要攪動,以免重量線打結。如果重量線上的髒污不明顯,浸泡約五至十分鐘足矣,若重量線有明顯髒污,則需要浸泡半個小時讓清潔劑去化髒污。
- 完成浸泡後,用乾淨的布將重量線擦拭乾淨,並將擦拭過的重量線放入另一桶清水中洗淨。
- 再次將重量線從清水中取出並擦拭乾淨,擦拭過的重量線可放入乾淨的空桶中靜置乾燥。
- 待清潔過後的重量線乾燥,可用清潔重量線專用的綿布沾上少許的矽油擦拭重量線。
- 待附著於重量線表面的矽油乾燥後,清潔工作大功告成,重新將重量線整齊地收回於捲線器中。
前導線 (Leader)
由於重量線末端過粗,無法直接綁上毛鉤垂釣,再者,前導線突兀的顏色亦容易嚇到魚隻,故重量線與毛鉤之間需透過前導線作為聯結。為了讓拋投時的動能能夠均勻地從重量線延伸至前導線末端的毛鉤,故前導線採用一體成型前粗後細的漸縮設計。一般淡水釣遊所使用的前導線,大多是以9至12呎長、透明無色的尼龍前導線最為常見,但為了滿足進階釣者在不同垂釣場合,對於拋投傳導性、外觀匿蹤效果、沈水率之性能要求,前導線的漸縮比例、外觀顏色、材質另有差異化的設計。前導線的號數是以末端線徑的粗細作為定義,並以「X」標示,數字越大,線徑越細,例如「6X」的前導線就比「5X」的前導線纖細。
為了減緩每次更換毛鉤時對前導線的消耗,故在前導線末端再加上一段一至兩呎長的子線。子線為尼龍材質,號數同前導線是以「X」標示,與前導線接繼時,子線號數須等於或小於前導線號數,例如使用5X前導線時,建議搭配的子線號數為5X或是6X。
毛鉤釣竿
西式毛鉤竿受魚種、操作水域、使用毛鉤等不同條件的影響,種類相當多元,但基本上只要瞭解三個基本原則,便能對西式毛鉤竿有初步的認識。
線號:依AFTMA的重量線規格,線號為#1~15號,故單手竿有15個線重規格。然垂釣活動多有強烈的「地方性」(localized),因此釣具多受到當地水域環境、魚種、適用毛鉤等條件下,出現適合當地常用的規格。
以台灣來說,我們的建議如下:
竿號 | 適用對象魚 |
1~2 | 闊嘴、溪哥、目孔、馬口等溪魚 |
3~4 | 曲腰魚、竹篙頭、吳郭魚、內河域的大眼海鰱、中小型的海水魚(如六帶鰺、花身雞、黑鯛等) |
5~6 | 捲仔、鯉魚、鱧魚、大口鱸、40公分以上的海水大眼海鰱、黑鯛、烏魚、鰺科魚等。 |
7~8 | 60公分以上的淡水魚,如大野鯉、草魚、烏溜、鱧魚,或50公分以上的海水對象魚,如七星鱸、金目鱸、鰹魚等。 |
9~10 | 中大型海水魚為主,如七星鱸、金目鱸、鰹魚、黃鰭鮪、鬼頭刀 |
10+ | 超過80公分以上的大型海水魚 |
竿長:釣竿機能的另一項指標是「竿長」,即釣竿總長。一般單手西式毛鉤竿的長度約在6呎~10呎之間。同線號卻不同竿長的釣竿,較長者多意味有較好的遠投力、抗風性、毛鉤操控性與搏魚效率。簡言之長竿適合於較寬闊的水域,或在流水中操控毛鉤的位置與動態;較短的款式則適合船上、較狹隘釣場或近距離拋投,以避免拋投時鉤到樹枝。
調性:調性與線號多呈正相關,線號越大者,往往調性較快。但有用於溪、河垂釣的鱒魚竿,雖線重達5、6號,卻是慢速調。其原因是挑嘴老鱒多愛微型毛鉤(Midge Fly),並得搭配細線釣組,此時使用慢速調竿才能吸收作合與搏魚的衝力,大幅減少斷線機會,也享受比較多的搏魚樂趣。
反之,調性快的釣竿傳導動能的效率較高,重量線的翻圈也較窄,因此飛行阻力小、速度快,自然可以攜帶較大(重)的毛鉤與遠投,於是同樣線號但調性越快的竿子,便意味著比調性慢者,具有更好的遠投力、抗風力與毛鉤攜帶力。
毛鉤竿號數的選擇
選用毛鉤竿號數主要依據垂釣對象魚所應用的毛鉤種類有關,選購毛鉤釣具的思考邏輯順序是:垂釣對象魚種類→釣場環境→使用的毛鉤種類→應用的釣組/釣竿,原因如下

釣竿與重量線前導線的搭配恰當能確保拋投的順暢
- 毛鉤的號數跟重量受限於重量線能帶動的重量→需要越大的號數的重量線才能帶動越重/風阻越大的毛鉤
- 前導線的粗細跟漸縮配方決定重量線力道的傳導→ 重量線夠重但是前導線太細會造成力量無法傳遞;前導線過長且毛鉤過重時、漸縮不順、或是力傳導段跟置餌段的口徑遞減過於劇烈,會造成置餌後重量線跟毛鉤攤一堆在前方的狀況
- 同理,當同一組釣組從乾毛鉤換成較重的銅珠頭毛鉤時,可預期前導線應該換成較短或是規格較高者以利力量的傳導
- 同樣的釣竿,搭配較重的毛鉤時拋投要採用較寬的翻圈
一個拋投技術正常的釣友要考慮調整釣組來對應上述的問題,才能確保拋投操線及置餌的過程都是順暢的
下表表列毛鉤號數 > 子線 > 重量線號數 間的適用範圍
目標魚種對應基礎竿號的相關表列則可以參考 知識分享 > 釣具說明 > 毛鉤釣竿 中的規格說明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