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好笑,這篇文章從提筆到寫完中間隔了四年(2003~2007),每年的農曆年假期才有空提筆,但怎麼都沒能寫完
其實全文構思在一開始的三十分鐘就已經完整,資料也相當齊全,但下筆到竣工竟然超過一千天,果然想成就事物救該馬上執行,但人生中卻常好事多磨,只好托辭本文是「大河戀」一書出書滿30週年的記念文藉口權充拖稿理由了!
Eventually, all things merge into one, and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The river was cut by the world’s great flood
and runs over rocks from the basement of time.
On some of the rocks are timeless raindrops.
Under the rocks are the words, and some of the words are theirs.
I am haunted by waters.
-Norman McLean-
投影拋投-序言
相信多數釣友初窺西式毛鉤釣的管道主要來自電影「大河戀」,及矢口高雄的著名長篇漫畫「天才小釣手」中的甩竿毛鉤釣篇。就筆者這幾年來的觀察與體認,不論社會上的普羅大眾乃至常在河邊作釣的同好,對西式毛鉤的認知,多數聚焦在甩竿拋投的動作美、或利用擬餌誘釣鱒魚的印象上,其餘的細節則缺乏更進一步的學習動機與管道。
不過容筆者提醒,在電影的編劇內容中採用毛鉤為題材者並不缺乏,在火線衝突(Rules of Engagements)中湯米李瓊斯及山繆傑克森期待卸下軍服後,能藉學習毛鉤享退休清福;在日片七月七日晴(七月七日.晴れ)中觀月亞里沙與萩原聖人在溪邊因毛鉤釣發生了夢幻般的邂逅等等…西式毛鉤隱含的淡泊出世風格與崇尚自然氣質,往往藉由「狷介不取」、「取之有節」的行為透露出來。更甚者,往往與近代環保風潮結合,成為標榜環保的代言釣法。
撇開西式毛鉤的清新形象不談,筆者可斷言在上文中所提及之「甩竿拋投的動作美」是西式毛鉤在溪邊最吸引人目光的特點。此一相當於西式毛鉤註冊商標的辨識動作,藉由1992年勞勃瑞福執導拍攝的電影「大河戀」深深烙在影迷心中。在原著小說中提及投影拋投的章節中,路過的村夫農婦震懾於主角拋投的技巧,呆坐在河岸邊觀望,竟然忘了自己也是來釣魚的!相信看過大河戀的同好們應該也心有所感吧?Glenn Law在「毛鉤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Fly Fishing) 一書中,將原著小說作者諾曼.麥克藺(Norman Maclean)列為對近代毛鉤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人,並認為讓原著躍上螢幕的勞勃瑞福居功偉厥,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電影「大河戀」一片中布萊德彼特瀟灑帥氣的甩竿動作不但征服了迷姊迷妹們的心,西式毛鉤也因「大河戀」一片在美國廣大的商業市場上風起雲湧、開枝散葉。西式毛鉤相關產品生產製造廠商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拋投學校及網際網路的販售通路更是多到了氾濫的地步。當然了,溪邊的毛鉤釣手數量也直線上升,特別是西式毛鉤又是個空間需求較高的運動,當溪邊站滿一堆不懂禮節的新手釣客時,許多老一輩的專業毛鉤釣手只能皺著眉用「過猶不及」來形容。只追求裝備價格跟爽度,不求技術跟毛鉤個中意義的釣者遂被戲稱為「裝備豬」(Equipment Pigs)。
不過從正面的角度去想這件事情,能夠在水光山色中享有寧靜時光的人增多了,這等於是社會生活水準的提升。同時關心自然生態的人口益眾,對生態保育的促進亦有正面的助力。最起碼環保不再是弱勢團體的主張、溪流更不致淪為惡搞工廠的娼婦。最有名的例子之一是「大河戀」片中的故事背景「大黑腳河」因開礦嚴重污染不堪拍片入鏡,卻因為該片竄紅而環保意識抬頭,幾年後回復清澈的溪況。<筆者註:電影的實景在蒙大拿的Gallatin River 拍攝>
回到正題,相信各位讀者會想知道,到底「大河戀」片中的拋投動作是如何突破傳統拋投方式的窠臼,並達到藝術的境界?飛舞在空中的重量線又是如何綁住影迷的心,更進而激起西式毛鉤全民運動的漣漪?筆者在此將針對「大河戀」原著及電影片中的拋投技巧:「Shadow Casting」加以闡述與討論。
*回頭一看十年前的文章,環保娼婦、只看得到拋投的外在卻看不到環保、裝備豬… 我這麼鐵口直斷連自己都嚇出一身冷汗啊
*當然了! 拋投的優美是值得讚賞的美景,如果搞得像某個濾濕把拋投距離當成標榜自己有多厲害的工具,其他拋投一概不通,最後被他自己的客人私下評為[拋那麼遠又釣不到魚、姿態擺那麼高做啥]? 不擇手段地搶生意背後造壞話貼他以前臭幹的人屁股再加上自己白目到朋友全無的狀態後,還只能把拋遠當成人生宗旨,真的好單純啊~~
評論
需要 登入 才能張貼評論